2月28日至3月2日,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系列活动在东莞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东莞文学四十年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为主题,吸引了全国知名作家、学者、东莞本地作家代表100多人参与,共同探讨新时代劳动者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活动不仅引发了全网广泛关注,更成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据统计,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突破5000万,转发量超过10万次,省级以上媒体发布报道30余篇,成为2025年开年以来文化领域的热点事件之一。

全网关注,进一步提升东莞文学全国影响力
此次活动引发了全网广泛关注。据统计,相关话题的全网阅读量突破5000万,转发量超过10万次。省、市级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密集报道。
羊城晚报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为活动开设新媒体专题,并通过前期活动预热、活动实时播报、专家学者金句海报、专家对话视频、主题稿件等多元化传播方式,推出包括《何以东莞、文学作答》《同赴文学春天之约,共探打工文学新未来》《【海报】建言东莞文学,这些专家献出“金点子”|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触摸城市新变化,文艺名家点赞东莞文化氛围》《科技范儿、文化味儿!中国文艺名家感受东莞独特魅力》等精品文字,并独家专访李敬泽、谢有顺、刘海陵、梁少锋等多名文学大家,发布多篇深度报道,包括《文艺名家共话东莞文学四十年》和《紧紧抓住打工文学题材,用工业文化点亮东莞城市名片》,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提升东莞知晓度,在文学界引发集中响应和深厚影响。总阅读量超过300万次。活动前后羊城晚报共推出原创报道20篇,主题视频、专家采访视频14条,仅活动主稿在羊城晚报羊城派客户端的阅读量就达50万+,报道合集全网阅读总数超过1千万。

《文艺报》发布专题报道《更多的“王计兵”在这个城市涌现》《文艺名家共话东莞文学四十年——以大众表达推动文学品质的提升》助力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热点,引发业内人士大范围转发。

《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新快报》等多家驻莞媒体发布专题报道《百名文艺名家齐聚东莞,解码万亿GDP背后的文学密码》《中国文艺名家来莞共探打工文学,为东莞文学创作注入新活力》等多篇报道,阅读量突破100万次。


东莞日报、东莞广播电视台等本地媒体发布专题报道《文化强市|和东莞一起共赴文学春天之约!》《文化强市·潮评|新大众文艺中温热的烟火气》《文化强市丨谢有顺:给东莞写作者的一些心里话》等,成为本地媒体的亮点,阅读量达60万次。




此外,系列活动还吸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关注,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纸版、《中国艺术报》纸版、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文旅中国、学习强国平台、中国作家网、广东作家网持续发布报道,进一步提升了东莞打工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人产城文相融互促,为东莞文学创作注入新活力
2025年是东莞撤县建市40周年,这座从传统农业县蜕变为国际制造名城的城市,正以“人产城文”相融互促的新工业文明发展模式,迈向文化强市的新阶段。此次活动以“东莞文学四十年”为主线,通过主题分享会、实地调研、战略合作签约等形式,深入探讨了打工文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活动期间,专家学者们走访了松山湖科学智汇城、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樟木头的“中国作家第一村”等地,实地感受东莞的科技与文化魅力。同时,东莞市文联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花城出版社创作出版基地正式揭牌,为东莞文学创作注入新活力。

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文学名家与学者,他们对东莞打工文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打工文学要适应新发展,不要过度纠结概念,作家和作品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东莞的打工文学记录了城市的情感档案和历史记忆,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东莞有这样一群来自第一生活现场的写作者,他们的文学书写更符合文学的本质。新媒体时代,如何发现和培育更多优质文学创作者,是东莞文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刘海陵(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东莞应紧紧抓住打工文学这一具备鲜明地域特色的题材,通过文学和艺术形式点亮城市名片。打工文学不仅是东莞的文化财富,更是全国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
梁少锋(广东省文联创研部主任、广东省评协兼职副主席):“东莞的城市新变和精神流变推动了现代文明书写,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题材富矿。他建议东莞作家立足本土,聚焦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工业革命,表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时代变化及其蕴含的人性特质、文化内涵。”
王十月(《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东莞已经从‘世界工厂’向‘科创新城’跃升,文学创作要用自己的笔,真切地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打工文学的未来在于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郑小琼(广东文学馆副馆长、《作品》杂志社副总编辑):“东莞是我创作的根源地之一,这里的产业结构、城市变化和人口流动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打工文学不仅是记录,更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以文学为纽,继续推动城市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东莞打工文学4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文学创作方向的探索。通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探讨,东莞文学的未来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一是打造文学品牌。依托全媒体传播优势,东莞将打造专属文学品牌,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文学形式深度挖掘东莞工业文化的内涵,提炼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案例。三是培育新生力量。通过搭建创作平台、设立扶持项目、举办文学艺术研讨会等方式,培育更多优质文学创作者,为东莞文学注入新鲜血液。
2025年,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系列活动圆满落幕,但文学与东莞这座城市的对话才刚刚开始。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为新大众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正如李敬泽所言,“文学是城市的温度,也是时代的记忆。”东莞的新大众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书写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东莞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接下来,东莞将继续以文学为纽带,推动城市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学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