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市人大代表黄晓芸是厚街医院党委书记,也是神经内科专家、医学博士,在临床工作中与老年患者打交道较多,特别关注老年医学领域。她发现目前我市老年医学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老年医学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她和人大代表龚远红一起提交了《构建东莞特色老年医学服务体系,引领大湾区适老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黄晓芸介绍,东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东莞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占比5.47%;户籍人口 中60岁及以上占比13.59%,预计到2035年我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155万,约占总人口14.1%。老龄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失能失智多的特点。而老年医学科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和发展尤为迫切。然而她发现,目前东莞的老年医学科建设存在诸多瓶颈,难以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一是缺乏规范性建设。老年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在学科定位、诊疗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和诊疗模式。老年医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协作和衔接缺乏规范,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二是全过程健康管理不完善。目前老年医学科的诊疗模式偏重于疾病的治疗,忽视了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过程健康管理。社区筛查、住院管理、康复随访等环节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和互联互通,上下转诊存在阻碍;医保支付制度不完备,社保报销比例偏低;缺少长期护理险,增加了老年患者看病的难度和费用;医养结合服务内容相对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的服务。
三是专业人才短缺。到2023年底,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常见病、慢性病开展诊疗工作。老年医学涉及多学科知识,对医生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培养周期较长,所以很多医院虽然开设了专业科室,但专业人才缺乏。在基层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她建议从五个方面提升,让老年人“老有颐养”。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体系建设。在市卫生健康局带领下,依托老年医学质控中心,制定和完善老年医学科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老年医学科的建设标 准、服务规范、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要求,为老年医学科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东莞市老年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出台相应规范措施,建立健全老年医学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推进老年医学管理规范性建设,提高老年医学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是打破壁垒,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无缝衔接。由政府牵头建立老年人医疗数据库,帮助老年人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数据库定期为老年人全面体检,实时上传数据并预警异常指标,实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医院通过数据库精准掌握老年患者病情,优化治疗方案,并与社区、养老机构共享信息,为康复随访奠定基础;社区和医养结合机构依据数据库资料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随访数据回流数据库,形成闭环管理,保障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和连续。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通全流程健康管理堵点。例如,在医保管理上,将阿尔茨海默病纳入门特病种管理,畅通上下转诊渠道;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探索按病种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推动老年医学科诊疗项目、药品、耗材纳入医保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探索医养结合服务的医保报销范围和标准。设计长期护理险制度,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保障。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低负担的健康管理服务。
三是将老年医学科建设成为强医、教、研、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深化与医学院校合作,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专业人才;聚焦老年医学热点问题,加强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完善老年医学科人才的薪酬制度和职称晋升机制,提高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健全多学科诊疗机制,推广老年疾病整合式诊治方案和服务。
四是在老年人占比最高的莞城、石龙、中堂开展试点,多管齐下提升基层老年医疗服务水平;组织三甲医院老年医学专家定期下沉,开展临床指导和带教,同时选派基层医护人员到大医院进修;简化老年患者转诊流程,借助远程医疗系统破解基层老年医疗资源不足难题。
五是在老年医学科推广使用智能医疗设备,如智能穿戴设备、远程监测设备等,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老年医学科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