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大在行动71 | 依法履职行权 为经济大市挑大梁贡献人大力量
东莞+ 2025-02-25 15:34:08

新的奋斗起点,新的精彩答卷!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

回顾这一年,东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苦干实干,交出了一份量质齐升、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全力服务“头号工程”,精心打造“奋进‘百千万’ 代表在行动”工作品牌,开展专题询问1项、各类调研86项;审议法规4件;开展专项视察11次、执法检查4项;办理代表议案1件,督办代表建议235件……

一组组闪亮数据、一部部科学立法、一次次有力监督,清晰记录了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轨迹,印证了东莞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为民的情怀,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彰显人大作为,在“经济大市挑大梁”中贡献人大力量。

下好立法“先手棋”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紧扣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法治需求,自觉把立法工作放到全市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中去安排,坚持“小切口”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以立法的形式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东莞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的重点立法工作之一。2024年12月1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填补了在东莞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立法空白。

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省出台市级非遗保护综合性法规,通过非遗赋能产业发展、发挥“非遗+旅游”经济效能、明确吸纳异地非遗项目、推动湾区非遗保护协同发展四方面措施,把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东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条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开展停车管理立法调研、探索茅洲河流域保护协同立法……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东莞高质量发展需求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被称为立法汇聚民意的“直通车”,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

全市3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31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持续汇聚不同镇街、不同群体的声音,收集法律法规意见建议233条,采纳92条,让立法“直通车”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立法成果载满民意。

▲2024年8月27日,骆招群赴万江开展“以现代化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 助推东莞新质生产力形成强大集聚”专题调研

打好监督“组合拳”

助推发展加力加速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省委、市委当前最鲜明的工作导向,也是东莞人大系统担当作为的主攻方向。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东莞生态建设”相结合,把视察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身心融入发展全局、用脚步丈量莞邑大地、以行动回应群众呼声。

集中视察显担当。2024年6月,常委会班子领导分别带队、市镇两级人大同频共振、四级人大代表共同参与的集中视察活动,掀起了重大项目动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建设热潮。531名代表足迹遍布全市34个镇街(园区)、98个重大项目,收集137条意见建议,推动一批问题得到解决。

专题询问显力量。市人大常委会将“百千万工程”专题询问与“议案”督办相结合,对东莞实施“百千万工程”进行全面体检,会议现场聚焦统筹推进、财政投入、城中村改造、停车难等11个方面,进行轮番提问和追问,叩响新时代“人大之问”的监督强音,助推市政府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

依法履职重实效。“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月期间,21名市领导人大代表全部带头、近3000名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按照“集中一个月、履职贯全年”的原则,专题调研54次、视察调研111次、执法检查16次,现场解决30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市各级代表建成33个“人大代表林”,总面积约170亩,共绘绿美东莞生态新图景。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监督职权,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赋能项目建设、议案办理、建议督办的“加速度”,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督工作实绩,交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出彩答卷。

坚持守正创新

服务中心苦干实干

2024年,东莞市人大系统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守正创新、苦干实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多项工作获评省人大创新案例、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

《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成功帮助全市12000多家中小企业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零散工业废水排放难题,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服务企业发展两个维度的最优平衡,有效推动了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条例的实践成果,获得省人大的高度肯定和重点推介。

长安人大积极探索预算审查“全过程”监督机制,让代表深度参与预算编审、预算绩效管理、国有资产监管、政府债务监管工作,增强了人大监督刚性,提升了财政透明度,入选第七届广东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是全省唯一上榜预算监督项目。

道滘人大聚焦美丽城乡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作用,通过“表决之举、监督之力、下沉之实、建议之智”四项措施,创新“3+3”监督模式,成功打造了集“防洪、景观、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百里碧道精品工程,推动百里水道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美丽蝶变,入选全省人大环境资源领域2023-2024年度典型监督案例。

一年来,东莞人大系统服务大局担当勇为,司法监督守正出新,依法履职提质增效。探索建立法检两院文件报送制度,重点关注市中院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制定出台加强司法工作监督的决定,相关工作列入市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经验做法获得全国、省人大推介。

▲2024年8月22日,骆招群赴望牛墩开展“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专题调研

汇聚代表“发展好声音”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深化“两个联系”工作机制,创新民意表达载体平台,更好听取民声、汇聚民意、发挥民智、凝聚民力。

新增松山湖高新区等基层立法联系点,全面推行“数字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平台,保证每件法规都满载民意、深接地气;全市所有代表联络站实现“码上见马上办”;围绕我市服装、毛织、食品等重点行业,创新成立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让代表更好走进群众、群众更加信赖代表。

目前,遍布全市的635个代表联络站,6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单位)扎根群众身边,成为“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

一年来,全年各级人大代表共接待选民群众18443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615件,跟踪解决问题3524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质量,深化代表建议督办工作。及时将代表提出的235件议案建议整理移交市政府,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的代表建议全部按时办结。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们的“好声音”正在转化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新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面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依法履行职权,勇担时代使命,为经济大市勇挑大梁贡献人大力量。

文字:记者 吴金华 图片:东莞人大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