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黄江镇北岸社区,一棵古榕树下,老人们围坐打牌,孩童追逐嬉戏,街巷间飘荡着柠檬茶的香气与油糍的烟火气。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治理与民生共融,一幅“善治和谐”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东莞乡村振兴的典范,北岸社区以麒麟文化为魂、以精细治理为骨、以文明实践为脉,书写了新时代文明乡风、基层和谐善治的鲜活样本。
麒麟舞动:非遗文化在社区血脉中新生
“咚咚锵——咚咚锵!”每逢春节或社区庆典,北岸社区的麒麟舞总能让整个村落沸腾。2025年1月,黄江首家麒麟文化馆在北岸社区正式揭牌,这座集历史展示、手工体验与活态展演于一体的场馆,成为村民文化自觉的象征。北岸社区将村史馆融入麒麟文化馆中,以墙绘还原农耕场景,旧瓦房变身文化地标;街角公园的墙绘将麒麟图腾与现代化社区景观融合,让传统符号焕发新意。孩子们在社工指导下用彩纸折叠醒狮头饰,指尖翻飞间,瑞兽的轮廓逐渐成型,从指尖触碰文化的温度。 正如社工所言:“文化自信,始于孩子们触碰历史时的敬畏之心,成于他们亲手创造时的骄傲之情。”
麒麟,这一象征祥瑞的灵兽,是北岸社区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代代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精神寄托。麒麟文化在北岸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村民自发凝聚、社区教育文化浸润的成果。
去年,由北岸社区党委统筹安排,北岸青年自发参与的麒麟训练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北岸麒麟队6名老师傅的带领下,从步伐到鼓点,从服饰到道具,无一不凝聚着代际接力。经过10个月的艰苦训练,目前已有20名青年成功“出师”,其中党员占比为四分之一。他们可以独立完成麒麟舞演绎,成为北岸麒麟舞真正的“接班人”。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北岸麒麟队副队长胡健新说:“小时候看爷爷舞麒麟,觉得神秘又庄严。现在年轻人主动学,是因为大家意识到,这是我们的根。”社区每年拨付专项资金支持麒麟队训练,并组织青少年夏令营,将舞麒麟与粤剧、书画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从“老艺人”到“小传人”这种以老带新、以节促传的模式,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陈列,而是融入日常的呼吸。

这种传承的自觉性,在2025年春节的麒麟舞盛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年初二,由村民自编自导的《麒麟献瑞》剧目在社区广场上演,舞者腾挪跳跃,鼓乐激昂,穿梭于街巷,引得万人空巷。观众席中既有白发老者,也有举着手机直播的“Z世代”。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感慨:“没想到家乡的麒麟舞能这么‘潮’,既有古韵又有创新!” 未来,北岸麒麟队不仅要走出东莞,更朝着面向国际舞台的目标前进。
烟火有序:从“你追我赶”到“安居乐业”的治理智慧
北岸社区孕育着近3万居民,其中,有黄江产业发展“领头羊”之称的裕元工业园,就向北岸社区涌入了1万产业工人。他们催生了旺盛的“烟火经济”,却也一度带来占道经营、环境脏乱的治理难题。摊贩与城管“打游击”的场景屡见不鲜,摊主老张回忆:“生意像打游击,熟客都找不到人。” 北岸社区党委委员胡泽轩坦言:“以前城管追、摊贩跑,矛盾频发。后来我们想,与其‘堵’,不如‘疏’。”
转机始于北岸社区的“疏堵结合”策略。北岸试点设立“临时摆摊点”,通过抽签发放摆卖证,划定固定区域,明确摆卖时段,并将非营业时段转为共享停车位。早市与夜市分时管理,非摆卖时段则转为共享停车位,空间利用率倍增。摊位费远低于周边商铺租金,且包含卫生费,既保障生计,又维护市容。摊主老张算了一笔账:“以前月租2000元的摊位,现在只要900元,生意稳定了,还能腾出精力研发新品。”
如今,北岸社区“抽签摆摊”的模式实施已迈入第3个年头,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这一模式背后是精细的制度设计:《临时摆摊点管理条例》规范经营行为,社区综治队日常巡查,确保油烟管控、垃圾分类到位。摊主刘丽芬笑道:“现在能安心研究新品,酸菜鱼、五谷鱼粉,天冷生意更好!” 从“脏乱差”到“整洁美”,北岸以包容与秩序,让市井烟火与城市文明共存,成为东莞“夜经济”治理的标杆。
北岸社区综合治理服务队联合城管、市监部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引入摊贩自治小组,定期评选“文明摊位”。老张的柠檬茶摊因规范经营被评为示范点,他说:“现在生意稳定,还能和邻居们商量怎么美化摊位。” 这种“政府引导+商户自律+公众监督”的模式,既保障了3万居民的饮食需求,又让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文明生根:公益项目织就社区温暖网络
在北岸,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是“一阵风”,而是渗入肌理的常态。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整合社工、志愿者、企业等多方力量,打造覆盖全龄、全领域的公益服务体系。
2024年,是北岸社区“义路·童行”项目启动的第10个年头,在北岸工作或者居住的市民,均可免费报名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青少年举办的各种公益项目。北岸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点,加之“社工+义工+关工”三位一体的守护联盟,用传统文化精粹与时代精神谱写的成长诗篇,传递着北岸社区关爱下一代的信念。
麒麟文化馆定期举办青少年非遗夏令营,孩子们学习舞麒麟、绘墙画、演粤剧;社区图书馆与镇图书馆联网,藏书年更新率达10%,成为居民“充电”驿站;针对妇女群体,社区开设瑜伽班、手工艺培训,组织“巾帼风姿”百人展演,既强身健体,又促进交流。“以前带娃忙得团团转,现在有了自己的圈子!”一位学员感叹;老年活动中心配备日间照料室,志愿者定期探访孤寡老人,义剪、义诊服务温暖人心;新莞人服务驿站提供法律咨询、语言课程,助力外来人口融入;篮球场、松林荔枝公园、彩色漫步道等设施免费开放,成为居民健身交友的热门地。
今年春节期间,北岸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新春篮球赛等活动,让在莞、留莞过节的市民感受喜庆、祥和的氛围,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共同迎接新春佳节,很好地描绘了新时代人民小康生活新图景、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成果、反映了城乡融合发展新面貌。
善治密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态
北岸社区的和谐图景,源于“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双轮驱动。社区党委通过民主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激活社区治理内生活力。北岸社区的和谐并非偶然,社区党委书记刘升强总结道:“善治要靠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制度创新三股绳拧成一股劲。”
在唐贝小公园升级改造中,北岸社区听取民情,平整路面,建立合理排水系统,增设绿化、石桌石凳、休闲健身器材等,将环境卫生“黑点”打造为休闲健身小亮点,为附近居民提供又一个休闲、健身好去处,受到周边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展现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北岸社区党委书记刘升强坦言:“治理不是‘管住’,而是‘激活’。让摊贩有尊严地经营,让老人有空间活动,让孩子有文化可传承,和谐自然水到渠成。”
2024年以来,北岸社区也聚焦辖区绿化工作多点发力。北岸松林荔枝公园通过特色植物种植和景观合理设计,与北岸休闲运动场连接,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新景点,形成“城中显园,城园一体”模式。其次,北岸还打造了2条美丽示范主街、1个多功能综合生态广场等可圈可点的绿美亮点项目,为北岸居民打造了一个“开窗有景,出门见绿”的十分钟生态休闲圈。

正如社区墙绘所书:“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北岸的故事,不仅是东莞的缩影,更为新时代基层和谐善治、培育文明乡风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麒麟昂首处,皆是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