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动东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谭画指出,这些短板影响到东莞民营经济发展,也制约了东莞在大湾区中的竞争力。为此,她带来了《加大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提案,详细分析了东莞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东莞两会期间,谭画主笔写下多份提案,涉及交通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地下管线综合治理等关键领域。她深入调研,结合东莞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谭画
民营经济: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创新领域,民营企业已成为关键力量。在提案中,谭画聚焦民营经济的创新与发展,指出民营经济在税收、GDP、技术创新和就业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面临创新水平不高、市场准入难、资源匹配不均和全球化竞争压力大等挑战。
“具体到东莞,全市的民营经济存在实用性技术创新多、颠覆性创新少,自主品牌少、代工贴牌多,以及高技术创新人才短缺等问题。”谭画表示,制度性壁垒也制约了市场公平竞争。同时,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与资源匹配失衡,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关键技术依赖进口,技术转化机制不畅。在全球化竞争中,民营企业也面临国际标准参与度低、海外维权能力薄弱等短板。
针对这些问题,谭画建议,深化市场化改革,破除制度性壁垒,推行“非禁即入”负面清单2.0版,允许民营企业参股电网增量配电业务,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设立国家级民营经济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同时,她呼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的财税金融支持,降低知识产权年费负担,减轻创新企业税负,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全球化竞争方面,谭画提出设立“国际标准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为出海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提升东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她还建议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数据要素确权流通,探索“数据银行”交易模式,推动公共数据向民营企业开放,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地下管线:
守护城市安全的“隐形防线”
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承载着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核心功能。经过调研,谭画了解到,东莞市地下管线规模庞大且复杂,但近年来因管线老化、规划滞后、管理粗放等问题,给城市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她主笔写下《加强东莞市地下管线综合治理坚决守牢城市安全“生命线”》的提案,指出东莞市地下管线存在规划上“欠统筹”、系统性建设滞后,管理体制分散、协同效率低下,以及建管责任失衡、企业监管缺位等问题。
“我们要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规划建设一体化,开展全市地下管线‘地毯式’普查,建立覆盖市、镇、村三级的管线矢量数据库,并纳入‘智慧东莞’平台,实现管线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谭画建议,要提出加装智能物联感知终端,实时监测关键指标,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
在管理方面,谭画呼吁强化“标准管理”,实现管线管理全闭环,制订各类管线检修、更新的地方标准,建立老旧管线改造台账和清单,确保管线的及时维护和更新。她建议在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沿线优先建设综合管廊,减少开挖风险,通过“有偿使用+财政补贴”实现可持续运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谭画进一步建议,强化多方协同,压实主体责任,尽快立法修法明确地下管线建设各方责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与地下管线在“规建管”上“三同步”,构建城市安全的“隐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