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评|一场城市与自然的温柔策划
东莞+ 2025-02-23 17:18:15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想象中,春天似乎总与“逃离”相关。东莞的春天颠覆了这种叙事,当三角梅花海瀑布点燃街头,黄花风铃木招呼市民打卡“花事”,这座城市以“微度假”的姿态,开启东莞人的“在地浪漫”。2025春天,东莞通过整合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短途旅行”选择,展现生态友好型城市的一面。

东莞的春天既有自然美景,也有文化体验。东坑镇月明湖无边的格桑花、横沥镇村头村炽烈的葵花让人沉醉;游走可园、漫步南社古村,传统园林建筑同样令人回味。游客可以徒步森林,还能参加古树生态讲座,了解千年树木的历史。东江绿道的骑行者在紫荆花海中穿梭时,会偶遇即兴的“火柴盒音乐会”;龙凤山庄的婚纱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3D激光秀突然将花海变成星际战场。自然景观成为文化创意的画布,这种设计让传统赏花活动更具趣味性。

东莞通过创新方式活化传统文化。道滘镇的格桑花田旁,老人现场编织莞草手包,年轻人通过直播将其推广为非遗热门商品;可园博物馆的粤剧演出中,观众扫码即可获得AI生成的戏妆照片,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万江龙湾湿地公园的活动更具代表性:古法鱼灯与机甲机器人共同巡游,传统火壶表演与数字投影结合,营造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氛围。这种创新既保留文化根基,又吸引年轻群体。

随着“短途旅行”兴起,东莞推出适合都市人的休闲项目。民盈·国贸城的巨型艺术装置成为热门打卡点,市民通过简单互动即可获得春日仪式感。

夜市体验也得到升级:东城万达夜市将购物与互动结合,顾客购买牛杂时能听到店主原创的打油诗,手作摊位加入即兴表演。这种改造让日常消费变为情感记忆的载体,让“微旅游”超越了地理意义,重构人与城的亲密关系。

看一下数据反映的旅游经济效应:2025年春节假期,东莞接待游客502.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7.54亿元,A级景区客流增长47%。值得注意的是,57%的游客来自广东省外,许多外来务工者选择带家人反向春运来东莞过节。

旅游红利也惠及本地居民:松山湖露营地吸引不同职业人群;茶山镇的“森林隧道”因电影走红后,村民推出特色小吃。政府发放的2000万元消费券重点支持非遗工坊、书店等文化场所,推动旅游品质提升。文旅产业便自然成为情感认同的黏合剂。

这座城市对春天的诠释,超越季节更迭的物理意义。从银瓶山护林员为每棵树建立数字档案,到社区咖啡馆推出“落花特调”;从“图书馆+赏花”的书香巡游,到城中村改造的屋顶花园。在这里,市民找到与春天对话的频道,街角藏着重新爱上生活的理由。东莞的春季旅游提供自然美景,更通过细节设计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诗意。或许这就是东莞春天动人的注脚——它让匆忙的都市人相信,美好不必在远方,春天就住在对日常的感受里。

文字:王红林 图片:王红林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