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坐落着一座兼具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东莞。这里既是千年文明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弄潮儿。作为半个东莞人,我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童年与青春,亲历了它的蜕变与坚守。东莞之美,不仅在于其鳞次栉比的高楼与四通八达的道路,更在于它深藏于市井巷陌的历史记忆,以及流淌在人民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初名“宝安”,唐代更名为“东莞”。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走进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青砖黛瓦间,祠堂、书院、古井错落有致。这里是珠三角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石雕、木刻诉说着昔日的繁华。道滘镇的粤晖园则以岭南园林的精致闻名,亭台楼榭与曲径通幽的布局,展现了古代匠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合。我在可园的环碧廊驻足,突然发现居巢画作中的岭南草木,与华为松山湖基地的绿化带产生着基因层面的呼应:百年前的写意芭蕉与当代的物联网传感器,共享着同一种生命律动。
今天的东莞,科技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却磨灭不掉古时的痕迹。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车水马龙,早已不同于以往。当我在东莞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触摸《东莞县志》的残页,突然明白故乡的真正定义:它不是静止的地理坐标,而是能让所有时空碎片都找到接口的开放式系统。
在我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家乡,也离不开东莞,他对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东莞,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位于虎门镇的硝烟池,虎门销烟池的石灰早已板结成地质层,但那种灼热却转化为东莞智造的能量密度。当OPPO研究院的工程师调试第六代折叠屏手机时,他们测试的百万次弯折数据,正与林则徐销毁鸦片的237万斤总量形成奇妙的时空对位。
东莞之美,美于源远流长,璀璨绚烂的历史;美于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人文;美于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非遗”传承:端午节的道滘裹蒸粽,是部可食用的编年史。柊叶里包裹的不只是糯米,还有百越先民的耕作历法、明清盐商的贸易密码,以及粤港澳冷链物流的温控数据。这种味觉的时空折叠,在东莞非遗传承人叶润娣手中达到极致——她将千角灯制作技艺转化为参数化建模,让传统纹样在数控机床中重生。但不管怎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对民族文化精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
东莞一座历史悠久,物美价廉,风景优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万千学子成长的地方,他为学子们提供优秀的学习条件,同样,长大后的学子也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东莞之美在其外表,在其内里,在其过去,在其将来。
作者:东城朝盛学校初中部 初一 1班 陈思雅;指导老师:肖炳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