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郑俊熙 《东莞:珠江潮头的“双面”传奇》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20 01:17:07

如果说珠江是一幅泼墨长卷,东莞便是笔锋转折处最灵动的点睛之笔——既承接广深的产业浪潮,又守护岭南的烟火诗意;既以“世界工厂”之名震动全球,又以松山湖的硅谷雄心剑指未来。这座城市的魅力,正在于刚柔并济的智慧。

经济脉搏:从“经济枢纽”到“世界工厂”

东莞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是地理优势和砥砺前行的双重馈赠。它是连接广州、深圳、香港三大都市的重要纽带,能够利用周围大城市市场和吸引力彰显自身优势,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但东莞不拘泥于纽带角色,它用40年的时间砥砺前行,从“代工”配角蜕变为“自主生产,科技研发”与“领跑者”主角。如今,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中,就有1件烙印“东莞制造”;华为终端总部、OPPO研究院扎根松山湖,带动超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聚集;截至2023年,东莞GDP突破1.1万亿元;这一数据大大激励了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发展,为佛山等制造强城提供市场与发展思路。

生活哲学:在烟火与山水间自洽

东莞人深谙“张弛之道”,充满风趣。在闲暇之余,许许多多富含风情的人,穿梭在横七竖八的小巷,在一家古朴的糖水店里,点上一碗阿婆推荐的茅根竹蔗水,在斑驳纵横的桌子旁,与家人、朋友唠唠;上班劳累的程序员,也摘下工牌,惬意地漫步在“东莞的绿肺”同沙森林公园,闲庭信步地在碧波荡漾的湖水旁观望,肆意的呼吸新鲜空气;网络上,一位零零后主播推荐自家手工制作的潮汕牛肉丸,在一间大棚里,年轻人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上班的白领,白日在公司辛勤工作,晚时在夜市里游逛,孩子手捧一杯手打柠檬茶,与摊主玩着套圈小游戏;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生活美学,让东莞连续5年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这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为东莞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正如本地谚语所言:“东莞佬,识叹又识做(懂享受更懂奋斗)”。

产业突围:中国制造的破壁者

当外界还在讨论“制造业寒冬”,东莞已悄然完成三级跳、形成科技新势力:泡泡玛特供应链扎根大岭山,3D打印技术让设计师上午的草图,下午即成样品; 手机革命:长安镇OPPO产业园里,机械臂以0.02毫米精度装配折叠屏,良品率超国际标准; 新能源战场:投资170亿元的赣锋锂电项目落地,剑指全球最大固态电池基地。华为oppo等手机企业不畏惧外国企业的打击,顽强地在国际市场险象环生,拼出了一席之地。其国际市场占比相加已超过20%。科研人员用晶体管与电路板,一步步推动着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一位松山湖工程师的感慨,道出了东莞制造的生存哲学——用极致效率消化试错成本,以狼性速度抢占技术高地。

精神支柱:热血沸腾的篮球热土

东莞有“篮球之城”之美称,具有深厚的篮球底蕴,代表的广东宏远队在篮球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11次CBA夺冠点燃城市激情,从城中村水泥地到亚运级场馆,篮球教父刘克军的青训体系培养出易建联等23位国手,吸引了大批大批的年轻人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带着好胜心不断挑战自我。在东莞,每平方公里拥有1.2个篮球场,你能看到几乎每个学校,每个小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篮球场。标志性的东莞银行篮球中心,是国内赛事的赛场之一。

习俗喜乐:浓郁的乡土气息

端午节的时候,这里会举行“石龙杯”龙舟竞赛。条条龙舟会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鼓声、人声鼎沸的环境,争着向远处、终点处划去,在浩荡的河面上激起层层水花。划龙舟的桨手们挥汗如雨,流下的汗水融入河流,驮着他们继续前行;麻涌香蕉、虎门麻虾、下岭贝烧鹅是当地著名美食。

历史文化:独具匠心的传递者

东莞尽心尽力传递历史文化。虎门炮台古战场遗址、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历史遗迹不仅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更是被打造成为教育基地:虎门销烟池畔,AR技术重现林则徐掷烟入海的瞬间;可园博物馆的岭南窗棂间,广作家具匠人仍在雕刻百年纹样。东莞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向市民,向游客传递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

未来发展:砥砺前行,书写传奇

东莞绝不因昨日的事迹而炫耀,它致力于打造今后的辉煌。如今的东莞,正以每年5.5%GDP增长为基础,争取“十四五”计划期末达1.3万亿。这座城市始终关注着教育的进步:投资8个亿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力求达成“山水之城,立体园林”的设计理念;计划在2025年新增包括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等多所公办学校。

东莞不拘泥于广、深发展成功的前路,它探寻并实践着自己的道路——迎合了现代化时代,也不忘传统人间烟火温暖。在如今越来越冷漠化的发展中,于珠江口形成了另一种存在。正如虎门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向东是星辰大海,向西是人间烟火,而东莞位于十字路口的中央处,指明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在珠江潮头书写着自己的“双面”传奇。“东莞,你行嘅,唔好放弃自己,前方嘅路仲有好长,继续加油啦。”(‌不要放弃自己,前方的路还很长,要继续努力)

作者: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初二 19班 郑俊熙;指导老师:吴志伟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