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作业神器”背后的隐忧
南方日报 2025-02-19 10:11:23

  疯玩一个假期后“恶补”作业,想必很多学生对这样的画面并不陌生。然而,今年部分孩子却显得格外从容,一问原来是用了“作业神器”——中小学生用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模型来做书面作业。

  “孩子比自己先一步玩转AI”,不少家长深表“大受震撼”。更令他们担忧的是,自家孩子并不是通过AI来检索资料、补充学习,而只是希望完成作业。若知识不过是从屏幕流到了纸上,没有在脑海中激起一丝波澜,是否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从附录答案到《教材全解》、从“小猿搜题”到“AI代写”,其实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小帮手”。多数学校会严格限制使用此类工具。计算器普及了,我们仍然希望能熟练口算;古诗词可随时搜索,我们仍然羡慕他人“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这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我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宝贵财富。

  问题随之而来。AI在教育中的应用本就是一柄“双刃剑”,究竟该如何使用,又要如何限制?人皆有惰性,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通过“万能帮手”就能轻松完成任务,很难意识到其中风险;小伙伴们互相分享“使用心得”,他们做完了作业出去玩,自己心里怎会不痒痒?更不必说,AI相关产品已经全面渗透我们的生活,禁止孩子使用无说服力。在孩子用AI做作业这件事上,压制问题倒不如主动求索答案。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灵活使用AI工具日渐成为一种能力,这一课“早晚都得上”。学校和家庭主动进行引导,不仅是在传授一项技能,同样也是在培育正确的理念。去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到“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今年多地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也以AI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培养深度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当我们忧心孩子做作业“用AI偷懒”时,也不妨换一种思路——如果今天上的是AI应用课程,目标是教会孩子如何通过思考和问题设计来引导AI完成任务、更好开发其潜力,此时再用AI“做作业”,是否也变得理所应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