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清晨,总是被一抹腊味的醇香温柔唤醒。在矮仔肠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吕师傅的工作坊中,晨光透过天窗,斑驳地洒在那一串串悬挂的腊肠上,赋予它们琥珀般温润的光泽。空气中,汾酒的甘冽与新鲜猪肉的醇厚交织缠绵,编织出一幅独属于东莞的味觉画卷。
相传,清末年间,东莞高埗的吕佳先生,因其身材矮小,在沿街叫卖自家制作的腊肠时,常常因为腊肠太长拖在地上,沾染泥土而苦恼。他的妻子建议,将腊肠改为短而粗的形状,不仅方便了携带,还因其独特的外形,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从此“矮仔肠”因其独特风味和制作工艺很快在整个东莞及岭南流传开来。
如今,第四代传人吕师傅立于案前,以匠人之心,将精选的土猪肉细细切割成均匀的小丁,每一刀都蕴含着对传统的敬畏。“肥瘦比例要恰到好处,三分肥、七分瘦,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他边讲述边将肉丁投入盆中,加入祖传的秘制调料,倒入汾酒,香气随搅拌而四溢。 灌肠是最考验手艺的环节。吕师傅将调好的肉馅缓缓灌入洗净的肠衣,手法轻柔而稳健。"肠衣要薄而不破,灌得要实而不紧。"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太紧会影响口感,太松则容易散开。"灌好的腊肠被分成四寸长短,用细绳扎紧,还是当年吕佳先生独创的形制。
晾晒车间,一排排矮仔肠如列队的士兵,静待时光的洗礼。吕师傅逐一审视,以针轻刺其表,目的是为了排气,让腊肠在晾晒过程中均匀收缩,再邂逅阳光与微风,方能成就最佳风味。
傍晚时分,吕师傅的儿子小吕来到作坊。这个90后年轻人正在学习祖传手艺,但他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尝试用现代工艺控制温度和湿度,让矮仔肠的品质更稳定。"老吕听了,既欣慰又有些担忧:"创新是好事,但祖传的手艺不能丢。这矮仔肠里,不仅有味道,还有我们老东莞人的记忆。"
当夜色渐浓,作坊内灯光柔和,吕家父子的身影在光影中交织,仿佛与百年前的先辈跨越时空,对话古今。在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中,吕家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不仅是为了留住那份独特的美味,更是为了守护一份文化的根与魂。矮仔肠的故事,是东莞故事的缩影,也是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千回百转,便在悠悠岁月中沉淀出最动人的篇章。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五年级 9班 王伊诺;指导老师:肖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