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东莞市第一中学 黄卓《东莞,在烟火与星辰间生长》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18 21:24:17

站在东莞大道天桥上俯瞰,凌晨三点的城市依然流动着光的河流。货柜车呼啸而过,满载着发往全球的智能配件;骑着电动车的年轻人穿过簌簌落花的紫荆花道,刚结束直播的网红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这座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着生命的蜕变。

莞城振华路的骑楼群像褪色的胶片,转角处"莞香楼"的雕花门楣下,九十岁的陈伯仍在用竹筛晒制莞香,那是折叠时光的老城肌理。他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沉香木,"以前这条街家家户户制香,现在年轻人更爱去南城CBD上班。"但当我们循着香气拐进小巷,却遇见将祖宅改造成香道工作室的"香三代"阿雯。她将无人机航拍的东莞全景投影在百年砖墙上,让传统制香技艺与现代光影艺术奇妙共生。

周末的工农8号创意园里,废弃糖厂烟囱变身艺术装置,集装箱改造成的咖啡馆飘来手冲咖啡的香气。在这里,我遇见过把牛仔裤厂改造成设计师集合空间的90后海归,也见过用3D打印技术复刻千角灯的非遗传承人。老与新在这里不是对立,而是相互喂养的共生体。

凌晨四点的道滘肉丸粥铺雾气蒸腾,那是舌尖上的东莞。刚下夜班的模具师傅和晨练归来的阿婆同桌而食。用鲮鱼骨熬煮三小时的粥底,包裹着手工捶打两小时的肉丸,这种近乎偏执的讲究,是东莞人对生活最朴素的敬意。寮步的烧鹅濑粉店开了四十年,第二代传人阿强在保留父亲秘方的基础上,研发出低脂版烧鹅,"年轻人总说传统美食油腻,我们就让老味道跟上新健康。"

在松山湖的科技企业食堂,类似的场景同样不断上演:穿格子衫的程序员用手机APP点单,智能餐柜弹出潮汕牛肉火锅和分子料理版的腊味饭。这座城市从不拒绝任何滋味的碰撞,就像它永远敞开怀抱接纳五湖四海的追梦人。

松山湖的环湖绿道上,是山水倒印出的未来。晨跑者的身影掠过华为欧洲小镇的尖顶城堡。湖面倒映着散裂中子源装置的银色穹顶,野鸭群忽然惊起,翅膀拍碎了一池科技与自然的镜像。我的大学同学小林在这里创办了机器人公司,他说最喜欢带客户在月荷湖观鸟,"当机械臂的精密齿轮声与白鹭振翅的韵律共振时,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东莞制造的灵魂。"

银瓶山巅的云海翻涌如数据洪流,山下OPPO智能制造中心的玻璃幕墙折射着霞光。登山客们常在183米的"东莞第一峰"石碑前合影,这个数字恰与东莞面积2460平方公里形成微妙呼应——向上生长的高度与向外延展的广度,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空间诗学。

当暮色浸染黄旗山的灯笼,南社明清古村的池塘开始吞吐星空。某个加班的深夜,我站在国贸中心360度观景台,看见霓虹勾勒的城市天际线下,城中村的万家灯火与CBD的激光秀在夜空交织。这或许就是东莞最动人的模样:它允许老茶楼里麻将声与孵化器里的键盘声共鸣,让荔枝林中的蝉鸣与实验室的电流声协奏,在古老与现代的裂缝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力。东莞的幕布,在此刻缓缓落下。

作者:东莞市第一中学 高一 30班 黄卓;指导老师:庞桂珍

 

编辑:吴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