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东莞市步步高实验学校初中部 简梓涵 《东莞千角灯:非遗之光下的岭南瑰宝》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15 23:51:16

在岭南文化的璀璨星空中,东莞千角灯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史书。2006 年,东莞千角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莞乃至广东文化的重要象征。

千角灯源自宋代宫灯,其诞生颇具传奇色彩。当时,因战乱赵氏皇族流落至岭南莞邑,一位皇姑凭借记忆,找来工匠复原出宫中繁复雍容的彩灯,这便是千角灯的雏形。到了元代,每逢赵家添男丁,便点亮彩灯庆贺,且每隔十年才再造一盏,足见其珍贵。

从外观上看,千角灯造型独特,整个彩灯由一千多个三角形图案组成,缀有大小彩灯一千多盏,故而得名。它分为灯顶、灯体、灯柱、灯带、灯尾五大部分 。灯顶又称华光盖,用竹子和铁丝扎成八边形立方体,稳固且装饰精美;灯体是主体,先用竹篾扎十六边柱体为主要骨架,再安装各种组件和装饰,工艺复杂;灯柱周围八条,承载灯盏,安装时需精心调试重心;灯带共二十四条,是灯之精华,上面绣有红色花纹,最初绣有二十四孝故事等,寓意祥和;灯尾则是简化版主灯体,小巧精致。

国家级非遗文化千角灯传承人张树祺先生,自小随父张金培学习扎作技巧。2004 年,在父亲指导下,他参与制作千角灯,掌握了全部制作过程。在莞城区委展开的千角灯抢救行动中,他是主要成员之一。2015 - 2016 年,他带领家人制作出体量更大的千角灯,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亮相。张树祺先生为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积极投身家族传承,成效显著,还在青少年中传播技艺 。

如今,为了让千角灯这一非遗瑰宝传承下去,东莞通过开设培训班、非遗课程进校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门技艺。同时,打造千角灯系列文创产品,如金属立体拼图、手链等,促进非遗项目的 “现代转变” 和 “产业转变”。千角灯不仅是东莞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照亮的不仅是夜晚,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路。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每一项非遗,都凝聚着先辈们的心血与创造力,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独特记忆。东莞千角灯只是众多非遗中的一个缩影,在它们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与保护的参与者。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关注非遗、了解非遗、传播非遗,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动中来,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作者:东莞市步步高实验学校初中部 初二 3班 简梓涵;指导老师:郑书慧

编辑: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