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厚街镇湖景小学 欧仪燕 《以东莞之名镌刻成长印记》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15 21:00:41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东莞国际会展中心的玻璃穹顶,这座被称作“世界工厂”的城市便开启了它的创新脉搏。作为土生土长的00后,我亲眼见证了东莞从“制造”到“智造”的惊人蜕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突破,OPPO长安研发中心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里跳动的粒子轨迹,这些科技图景构成了我少年时代最震撼的城市记忆。

东莞的生态之美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长卷。三月的同沙生态园,凤凰木的新芽在雨水中舒展,我与摄影社团的伙伴们常常守候数小时,只为捕捉白鹭掠过水面的刹那芳华。当南城的中心广场被蓝花楹染成紫色海洋时,我们会骑着共享单车穿越花雨,收集飘落的花瓣制作植物标本。夏天的麻涌华阳湖湿地是另一番景象,红树林在咸淡水交汇处形成独特的生态屏障。记得初二暑假参加的自然科考营,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观测到7种珍稀候鸟,用红外相机记录下豹猫夜行的珍贵画面。而到了深秋,银瓶山的枫香林便成了写生课的天然课堂,美术老师会带着我们沿清溪徒步十公里,用画笔记录不同海拔植被的色彩渐变。

东莞的文化藏在古韵今风里。在莞城振华路的骑楼街巷间,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每逢周末,我总爱流连于新修缮的却金亭碑前,触摸明代商埠文化的温度。今年元宵节,我有幸参与千角灯非遗传承项目,跟着第八代传人张叔学习扎作技艺。当1280个灯角在东莞人民公园亮起时,那些用竹篾和纱纸构筑的光影迷宫,让00后的我们第一次读懂了传统工艺的匠心密码。更让我着迷的是城市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在改造后的鳒鱼洲文创园,旧糖厂车间变身现代艺术展厅,我们戏剧社曾在布满铁锈的输糖管道间排演过原创剧目《莞香传奇》。这种新旧交融的文化肌理,让年轻一代在工业遗产中触摸到了城市记忆的温度。

东莞的精神藏在红色血脉图谱中。作为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区域,东莞的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城市DNA中。在虎门海战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的经历,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的认知。每次为参观者讲解林则徐销烟池遗址时,池底那些经海水侵蚀仍清晰可辨的销烟痕迹,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觉醒的黎明。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我们历史社团曾重走东纵交通线。背着仿真电台设备穿越密林时,当年情报员昼伏夜行的艰险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教育,让课本上的历史事件变成了可触摸的精神丰碑。

东莞的温情藏在街巷深处的市井烟火里。每天清晨,我家楼下的烧鹅濑粉店总会准时飘出第一缕炊烟,陈叔三十年如一日地守着那口祖传陶缸,用荔枝木慢火烤制出琥珀色的脆皮烧鹅。而在南社明清古村落,谢婆婆的莞草编织作坊总是向游客敞开着,她会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蝈蝈笼,让传统手艺在童趣中延续。这座城市对异乡人的包容更令人动容。在长安的锦厦夜市,湖南的臭豆腐与潮汕的牛肉丸香气交织;地铁二号线里,粤语、客家话、普通话此起彼伏。我的同桌来自贵州苗族村寨,他的父亲在松山湖工厂里研发机器人,母亲则在茶山镇经营着侗族扎染工坊,这样的多元共生故事每天都在东莞上演。

与城市共生的成长叙事十二载春秋,我从见证者变成了参与者。在东莞图书馆的青少年城市论坛上,我们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交过提案;在洁净东莞行动中,和外国志愿者一起清理过运河漂浮物。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与我们的生命年轮早已紧密交织,深深镌刻在我们的成长之树上,那些科技创新带来的震撼、传统文化给予的滋养、红色历史唤醒的担当,共同构筑起我们新时代少年的精神原乡。

作者:厚街镇湖景小学 六年级 3班 欧仪燕;指导老师:尹洁瑜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