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里摆放的赖氏龙化石。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一件件质地坚硬而粗糙的化石摆放在展柜里,有的化石清晰地显现出生物椎骨的样貌。观者注视着的,是来自约7000万年前的四会赖氏龙化石。
这里是广东肇庆四会市博物馆,馆内存放着16件珍贵的四会赖氏龙化石。通过观察一件件静置的恐龙化石,人们得以与亿万年前的史前生物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今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博士生王董浩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乔丹·马伦(Jordan C. Mallon)教授、四会市博物馆馆长梁灶群等专家学者共同宣布,其科研团队在广东省四会市太平岗地区的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属于距今约7000万年的鸭嘴龙类赖氏龙亚科赖氏龙族恐龙。此次描述的化石包括部分背椎、尾椎、肱骨、肠骨、股骨和胫骨。
这是赖氏龙亚科成员首次在华南地区被发现,也是该亚科在东亚地区最南端的记录。
四会市博物馆是肇庆首家国家二级博物馆,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为研究珠三角地理变迁与古气候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梁灶群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四会市博物馆已征集收藏古生物化石250多件(套),包含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腹足类化石、鱼化石、鸟类化石等10余种。
这些丰富的馆藏古生物化石,不少来自本地民间爱好者“化石猎人”赵灿辉,以及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等人的捐赠。
此次16件四会赖氏龙化石最初由赵灿辉在四会太平岗地区偶然发现,而后将化石交由四会市博物馆保存。
四会地区丰富的地质层为古生物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发现赖氏龙化石的化石点,人们还发现了3枚暴龙超科的牙齿。在去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广东省四会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以及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也曾联合发布研究称,广州天河和肇庆四会共发现4枚暴龙超科牙齿化石,其中四会占了3枚。这4枚牙齿发现点属于上白垩纪大塱山组,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7000万到6600万年,为白垩纪的最晚期。
古生物化石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能让公众直观感受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增强对自然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近年来,四会市博物馆还通过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机构合作,推动化石清修与科研;还邀请专家对新征集的古生物化石标本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