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国际知名统计学家、金融计量经济学家和数据科学家范剑青获聘成为该学院首任院长。该学院计划于2025年9月招收首批学生,拟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哲学硕士—博士项目。
人工智能学院是港中大(深圳)自2014年办学以来成立的第八个独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介绍,作为一所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大学,港中大(深圳)以创新为立校之本,自建校以来便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有40多名学者入选2024年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网络通信、运筹学、自动化工程等领域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实力,不仅取决于技术、产品和产业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和国家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徐扬生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人才。该校将汇聚一批具有顶尖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应用”全链条研究体系,从AI Core,到AI+,再到AI for,与大学其他学院共同形成跨学科合力,共同探索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路径。
港中大(深圳)将充分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资源,致力于成为区域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发展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恰逢其时,将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输送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新高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
据介绍,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学院将以提升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致力于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培养专业拔尖人才与跨学科产业化人才,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科研保障。
立足深圳,该学院将依托经济特区的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该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致力于打造跨学科、创新性的国际一流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将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核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基础科学、医学、机器人、金融、商务、管理及社会等多个领域,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声音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
人工智能的希望在年轻人
近期,以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杭州科技“六小龙”出圈,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城市创新力等问题的关注与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拥有产业链完整等优势,但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即制度创新优势,深圳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这项优势还有待充分发挥。
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全市汇聚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200家。在徐扬生看来,深圳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拥有诸多优势,深圳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全世界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产品技术一旦上线,就能迅速走向全球,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成效显著。
此外,相比其他城市,深圳有着独特的制度创新优势。“深圳应该好好发挥这项优势。如果做好这个强项,整个产业就上来了。”徐扬生说。
“AI之战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优秀的年轻人往哪儿跑,人工智能的希望就在哪儿。”徐扬生建议,社会各界要为年轻人创造好的环境、有自由度的环境,帮助年轻人大胆放手去干、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