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能否建成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决定了能否在未来发展和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广东应如何寻找破局之法,开创发展新局面?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大会认为,产业变革由技术革命催生而成,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性变量。关键核心技术比例不高但关乎命脉,没有捷径可走,惟有向上突围。
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广东各地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向“高”攀登、向“实”聚焦、向“转”发力,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
向“高”攀登:打造“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
2月6日,广东在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后的第二天,正式对外发布《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强基行动”,强调要高标准推进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建设,促进在建已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推动散裂中子源一期等向企业开放共享。
“超级平台”作为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肩负着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建强用好科研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大国重器,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和科技动能。
“大科学装置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表示,大科学装置全方位释放磁吸效应,串联起人才、企业、高校等创新要素,积极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成果开放共享。
散裂中子源所在的东莞,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下达了“任务书”:要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二期项目提速,筹建中国科学院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和中试平台,更好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图源为东莞市委宣传部)
以科研重器为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汇聚高能级创新要素,正成为南粤大地的共识。位于江门的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项目,预计今年8月完成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中心之一,进一步巩固我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位于深圳的鹏城实验室,汇聚全国科研力量,在网络通信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无处不在,创新永无止境。以现在为起点,奔向更值得期待的未来。接下来,广东将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专项,采取“大兵团”战役式作战模式,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在战略必争领域并跑领跑。
向“实”聚焦: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科技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需要落到实处,要出实招、见成效,从产业需求凝练科学问题,研发更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持续提高生产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当下,广东正加快实现“链”上创新,以活化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走到企业里、产业中,落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而来,将深刻改变经济生产函数,重塑产业结构和布局。用好用活科研资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明确,前瞻布局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等6个未来产业赛道,力争在5~10年内实现倍数级增长,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内景(图源为广东省科学院)
紧抓风口、善用科技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抢占产业新赛道,为传统产业插上数智腾飞“翅膀”。在广东,产业科技互促态势蓬勃。珠海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拨投结合”“先用后转”“到期即转”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佛山坚持“三链同构”增强产业动能,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衔接、高效协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引导创新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把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肇庆市明确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力推进高质量产业投资,加力扶持企业创新,加力完善创新生态,切切实实把创新落到企业、产业和发展上,不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科技引擎,市场点燃,还需向“转”发力,及时推出需求侧政策。《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大力推动成果中试熟化,首批布局建设不少于30个省级中试平台,争取落地布局一批国家级重大中试项目、区域中试中心。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广东还将通过“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尽职免责”的组合拳,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风正劲足追潮涌,奋楫扬帆正当时。广东各地正依托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激活发展新动能,助力完成技术走向市场的“临门一脚”,跨越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未知前夜”,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