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松山湖畔,科技与生活的交融从未如此生动——国家级科普基地、大科学装置开放日、材料博物馆探秘、微观世界摄影展……近年来,松山湖科协以创新为底色,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主体,整合园区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等资源,紧密构建起创新驱动和科学普及的发展体系,通过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和沉浸式体验,让科技走出实验室、融入大众生活,为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注入活力。
科普“活”起来——
从实验室到生活圈
让科学看得清摸得着
翻开松山湖的科普地图,不难发现这里群星闪烁:1家国家级科普基地、十多家省、市级基地串联成网,成为市民探索科技的“打卡地”。在这里,公众不仅能近距离触摸“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的奥秘,还能在材料博物馆亲手体验新材料的魔力,另有万科建筑研究院、先康达等企业也纷纷开放科技展馆,将行业前沿知识转化为趣味互动。
每年5月,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公众开放日”总是一票难求。家长带着孩子透过“超级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惊叹声此起彼伏;材料实验室的开放日则让中小学生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在实验中感受科技的温度;“超微摄影比赛”作品巡展走进校园,一张张电镜下的奇妙图像,悄然播撒下好奇心的种子。
从实验室到生活圈,目前,松山湖科协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格局。近年来,园区内不仅举办了“科创中国”技术服务大会、中国(东莞)智能终端高峰论坛、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峰会等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院士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参与,还通过“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等大型科普活动,集中展示先进的科技展品和科学知识,惠及了上千个亲子家庭。这些活动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也为青少年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科技前沿的机会。
事实上,松山湖的科普不止于实验室。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观鸟小分队”“昆虫探秘营”等自然科普活动炙手可热,孩子们举着望远镜,追踪候鸟的翩翩身影;蹲在草丛中,细致记录昆虫的习性,在这样的探索中,“松湖自然”品牌逐渐崛起,成为绿色发展的鲜活名片,自然与科技在此交织起舞,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奥秘与科学探索的大门。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在这里生根发芽。园区创新“科学副校长”制度,邀请科研专家走进课堂,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生动教案;材料实验室的“英才计划”暑期实践营,让青少年亲手操作精密仪器,体验科研的严谨与乐趣。此外,8条“行走松湖·品读科技”研学路线,串联起20个科普站点,让知识在行走中鲜活起来。
科普产业“破圈”
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
松山湖的科普不仅“有趣”,更有“章法”。园区通过政策激励、资源整合,构建起科普产业生态圈:对市级以上科普基地给予资金支持,引入省级青少年科创大赛,打造“周六科普秀”品牌活动……2024年,一场场周末科学秀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机器人舞蹈、AI绘画等互动项目让科技“秀”出烟火气。
科技工作者是园区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松山湖科协联合科技、人才、教育、宣传等部门共同服务,为园区科技工作者“引育留”生态链提供“软”保障。松山湖“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为园区学校科学老师、基层科协组织亲子家庭、基层科技工作者提供赴科普基地、高科技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全市首个女科技工作者联盟的成立,为科普注入柔性力量。她们以科学城展览馆为枢纽,绘制科普地图、设计研学路线,让科技资源“串珠成链”。
从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到自然教育的深耕,松山湖的科普实践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科技可感、可知、可参与。未来,这座“科学之城”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探索科普与产业、教育、生态的深度融合,让科学的星光点亮更多人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本项目为东莞科普专项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