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城市小小推荐官|茶山镇第二小学 赵雨婵 《寻味茶山松糕 邂逅东莞风情》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2-07 11:16:59

时光悠悠,如潺潺溪流悄然淌过。在茶山这片兼具古韵与灵秀的土地上,我已生活了两年多。初来乍到,这座小镇便像徐徐铺展的诗意长卷,青砖黛瓦、古桥流水,处处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清新,令我沉醉。东岳公园的葱郁、南社古村落的清幽……每一处景致都让我着迷。但最令我心心念念的,是那声名远扬的茶山松糕。于是,父亲决定带我前往南社古村落,寻觅这份舌尖上的惊喜。

次日破晓,天边泛起鱼肚白,我们一家便启程前往南社明清古村落。晨风吹拂,带着丝丝凉意,却丝毫未减我内心的热切期盼。南社古村落,不仅留存着岁月的痕迹,更是我渴望已久的茶山松糕的诞生地。

茶山松糕,作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母亲说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与情感,父亲讲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硕果。虽然我还不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但我笃定,能让无数人慕名而来的美味,必有独特的魅力。

从西门走进古村落,古朴的建筑映入眼帘,青砖灰瓦、飞檐翘角,虽不高大巍峨,却满是岁月的沧桑与庄重。它们静静伫立,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几百年来的风雨变迁。身着古装的游客往来其间,欢声笑语不断,一瞬间,我仿若穿越回了古老的时光。不过此刻,我无心欣赏美景,急切地拉着母亲寻找松糕的踪影。

“你们来得真早!”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微笑着走来,笑容如春风般和煦。“是啊,想早点来多拍些照片。”父亲笑着回应。我按捺不住,急忙问道:“阿姨,请问哪儿能买到松糕呀?”“哈哈,真巧,我就是做松糕的,跟我来吧!”阿姨的话让我满心欢喜,仿佛找到了通往宝藏的钥匙。我们随她走进小院,院里飘散着淡淡的柴火香,像是在热情迎接我们。

阿姨一边熟练操作,一边耐心讲解松糕制作过程:“先用木柴烧半锅水,这样蒸出的松糕会带着柴火的独特香气。接着在木笼屉里撒一层粘米粉,防止粘连。再把手工磨制的白糖拌入糯米粉,用手仔细搓匀,这也是松糕又叫‘手糕’的原因。随后在粘米粉上筛一层糯米粉,用木尺把糯米粉分成小块,每块撒上白糖、芝麻和花生碎做馅料。最后再筛一层糯米粉盖住馅料,用木尺和木刀将松糕坯切成均匀小块,上锅蒸三十分钟就行啦。”

趁着蒸糕的间隙,阿姨告诉我们,松糕是东莞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每逢婚庆、贺寿或过年过节,人们都会制作。因“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高升。老一辈人觉得松糕天然无添加,吃了不上火,所以至今仍备受喜爱。

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锅边,踮起脚往里瞧。热气腾腾的锅中,一块块松糕排列整齐,如同精美的艺术品。阿姨刚夹起一块放进盒里,我就伸手去拿。“小心,烫!”果不其然,刚碰到松糕边缘,我便迅速缩手。母亲递给我一根牙签,我小心翼翼扎起一块,细细端详。白色松糕中,馅料清晰可见,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阿姨和母亲在一旁被我的急切逗得直笑。我顾不上烫,吹了吹便咬下一口,刹那间,甜糯的口感与花生芝麻的浓香在口中交融,幸福感瞬间涌上心头。

品尝着带着柴火香的松糕,听着游客们的声声赞叹,我感慨万千:经典需要传承,非遗需要弘扬。茶山松糕不只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征、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东莞人的记忆与乡愁,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或许,让更多人认识东莞、爱上东莞,就可以从这一块小小的松糕开始。大美东莞欢迎您!大美茶山欢迎您!

 

作者: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 六年级 4班 赵雨婵;指导老师:陈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