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是一座客家古镇
也是一座美食小镇
一种美食,往往是一座城市最深刻的记忆。客家人在南迁后的千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岭南文化不断交流、渗透、融合和演绎,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饮食习惯,其烹饪技巧也自成一体,既有北来风味,又有南方特色,且平淡中出真味,源于天然,归于自然,成为客家饮食文化的经典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天南地北的人们来到清溪,也带来了各省不同的美食。如今,清溪街头琳琅满目的美食令人流连忘返,大街小巷尽可望见炊烟袅袅,转角处你便可邂逅一份人间美味。我们推出《寻味清溪》栏目,记录那些美食记忆和打动人心的味道。
“刀麻切”,这个名字乍一听像是某种武功秘籍,很难让人联想到食物上,但其实是客家人自创的一种特色“面条”,是客家人的地方美食。
客家话中,“刀麻”就是大刀。早期没有制面机时,客家厨娘会将煮好的米饭加入粘米粉揉成团,用擀面杖擀平,再用大刀将面团切成条状,因此而得名。现在条件好了,面粉成了最为寻常的食材,所以现在的“刀麻切”大多用面粉来做。
与北方的手擀面不同,客家“刀麻切”有着另一番风味。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却要下足功夫——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温水和盐,经过反复的揉捏,直到面团光滑而有弹性,再经过擀薄后,用刀切成一条条劲道的面条。然后将排骨或鸡肉炒熟,水沸腾后加入切好的面条,配以冬菇、虾米、芹菜等配料煮熟即可。舀起一口配有多种配料的刀麻切,咸香四溢,汤汁鲜甜,是客家人爱吃的一道主食。
农耕时代,七月十四正值秋种完毕,田地多的农户会制作“刀麻切”犒劳帮工。七月十四做“刀麻切”庆“完工”的习俗在客家人聚集地流行。时过境迁,洗脚上田的清溪客家人还保留了这一美食制作的传统。
一碗美味的“刀麻切”少不了精心烹制的汤底。
准备好辅料,厨娘便开始展现真正的技术了!蒜泥切碎、豆豉蒜蓉放入油锅“爆香”,加入鸭肉、排骨、虾米等配料和适量的水,熬制最精华的浓汤,最后放入“刀麻切”煮熟……厨娘们的厨艺如火纯青,没有话语沟通,合作起来却尤为默契,恰是岁月美好的模样。
三中村党总支委员、妇联主席李秀芬介绍,客家人的“刀麻切”制作起来颇费时间,以前要将煮好的米饭加入粘米粉揉成面团,现在则要选用上好筯道的面粉,和面时还要加入植物油。新鲜和好的面团,细腻嫩滑,还能闻到清新的面粉香。
煮好的“刀麻切”光洁透亮,佐以鸭肉、排骨、虾米等熬制的浓汤,集色香味为一体,迷人的芬芳直冲鼻腔,汤鲜味浓、口感劲道,饱腹感十足。
一碗热腾腾的“刀麻切”以咸香为主轴,串连起每种食材,充满记忆的香味,触动味蕾、萦绕舌尖,勤劳淳朴的客家人遵循传统,也懂得生活,他们以最质朴的方式烹饪着幸福的味道。
对于清溪,老少皆爱的“刀麻切”是这座城市记忆的具象展现,那份味道是许多清溪客家人割舍不掉的乡愁!
来清溪
记得一定要
来一碗
慰藉浓厚思乡情绪的
“刀麻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