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东莞国土规划有了新目标
东莞+ 2025-01-26 15:48:29

1月26日上午,东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背景、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特色。《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今年 1 月 18 日获国务院批复,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规划。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军、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张帆、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汝春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何碧怡主持发布会。

根据《规划》,2035年,东莞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展望2050年,东莞的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动力、文化魅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全面建成,成为品质卓越、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典范。

记者:国家批复东莞的城市性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核心功能定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对东莞未来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东莞将如何抓住这些机遇?

答:国务院批复的这版总规,赋予东莞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展现东莞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重大机遇。

一是国家赋予东莞“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的城市性质。表示国家充分肯定了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节点的城市地位,为正处于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新一轮发展酝酿期的东莞注入了强劲动能。未来东莞将发挥节点城市的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提高协作发展水平,全面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向南,以东莞南部地区为重点,推动与深圳重点平台深度合作,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产城协同一体化合作发展区;向东,加强与深惠产业平台对接融合,探索建立环潼湖地区深莞惠融合发展区;向西、向北,推动临穗平台联动发展,强化穗莞综合交通联系。

二是国家赋予东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两项核心城市功能。关于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体现了国家对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的要求,东莞将在建设制造强市上实现新突破新进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条提质焕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建设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体现了国家对东莞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要求,东莞将推动从科技支撑产业到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到全域协同创新转变。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布局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和培育一流科技企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构建“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记者: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从全省来看,《规划》如何体现东莞参与湾区发展和区域协同?

答:省自然资源厅高度关注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管理工作。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将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融入以广州、深圳为双核心的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在建设高品质的珠三角世界级一流城市群中,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助力实现东莞市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施“向湾”战略,融入“黄金内湾”。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省自然资源厅正在组织推进“黄金内湾”的概念规划和设计。东莞《规划》提出打造西部滨海走廊,布局有滨海湾新区、东莞港、泥洲岛、水乡新城、麻涌TOD等多个重要战略节点,将成为东莞市参与黄金内湾建设的核心地区,成为面向世界级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湾区最优质科创企业和人才的“超级岛链”,更好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

第二,发挥重要节点城市作用,深化与广州、深圳对接融合。

国务院批复中指出,东莞市要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东莞《规划》提出推动广州—东莞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交通枢纽联动、创新资源共享以及公共服务对接,加强滨海湾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等重点平台的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加强跨珠江口和东江两岸联系,推进跨江通道建设,将更加有力支撑东莞向湾发展。在深入共建深圳都市圈方面,东莞《规划》提出以松山湖、滨海湾这两个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副中心,推进临深地区与深圳的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的全面合作。依托深莞惠城际等重要交通廊道,加强深莞惠创新研发、生产制造跨界协同,探索建立深莞惠融合发展区。

接下来,东莞市在《规划》实施中,要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和片区中心服务能级,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供高质量的国土空间支撑保障。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城乡混杂、分散粗放,建设空间与生态农业空间斑驳交杂的问题,请问本次《规划》是如何推进东莞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协同治理的?又如何确保提出的目标蓝图能得到有效实施?

答:这轮规划以统筹全域全要素为总体原则,坚持底线思维,通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引导功能要素分类归置,创新规划实施与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按照生态功能,将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在此基础上,避让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区域,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的原则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二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指导实施国土空间治理。以“三区三线”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为基础,构建“一屏多廊、通山达海、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南部连绵山地为生态屏障,以生态廊道网络为基底,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形成紧凑集约、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格局。

三是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优化整体空间布局。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市划分为6类一级规划分区,并细化划定7类规划管理单元,完善从一级规划分区、二级规划分区到用地用海分类的分级传导,逐步细化明确全域不同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方向和主导功能,引导各功能要素分类归置集聚,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与功能品质提升。

四是创新规划实施与动态管理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一方面,健全以控制线管控、指标管控、用途管控为核心,刚弹结合的全域全要素规划管控机制,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保障作用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建立总体规划有序实施的工作路径,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强化规划的管控落实。

记者:东莞以制造业立市,现状超过40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也拥有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请问《规划》在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有哪些举措?在“产城人”融合方面,又是如何考虑产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兼顾?

答: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国家赋予东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定位,东莞需要承担经济挑大梁的使命。东莞的现状产业空间量大面广,但现状大量的产业空间满足不了新的产业需求,产业空间存在结构与品质问题,我们叫“老瓶装不了新酒”,需要去提质升级。本次规划高度重视产业空间的研究,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产业空间治理,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分层分级,构建系统的产业空间体系。规划提出建立“市级综合性产业新城—市级重点产业基地—镇级现代化产业园—镇村低成本产业空间”四级产业空间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市、镇、村以及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生产服务等产业园区类型,分类引导产业社区建设,打造多元的产业空间载体。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产业空间与产业物业,分别满足龙头企业与链主企业、腰部企业、大量中小企业的产业空间需求,每类企业都可以在东莞找到合适的产业空间。

二是增存联动,大力拓展产业空间。实施连片土地统筹,合理投放增量空间,激活存量空间的土地利用价值,引导存量产业用地的增容提效,提升产业园区空间品质。一方面,以标准化产业社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连片产业空间的供给。另一方面,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体连片改造,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产业人才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产业空间配套服务,建设高品质产业社区,满足产业人才对居住、子女教育、文化、休闲等需求,让产业人才在东莞安居乐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的建设中来,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四是强化产业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首先是坚持落实工业保护线制度,全力保障产业空间供给,其次是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与产业规划及招商引资的协同,再次是建立“项目选址—土地供应—批后监管—用地退出”的产业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探索混合用途、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方式。

文字:范德全 图片:李梦颖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