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大学(筹)先进工程学院副教授刘立:培养东莞未来产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东莞+ 2025-01-26 15:04:32

籍贯河北,生于湖北,本硕天津大学,博士瑞士伯尔尼大学,历任瑞士伯尔尼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研究)的刘立,2024年8月加入大湾区大学(筹),担任先进工程学院副教授。

在刘立的规划中,他将以东莞未来产业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方向。“如此,培养出的人才和研究出的成果,才会尽可能多的留在东莞,支撑东莞产业进一步发展。”

个人与学校契合,研究领域与东莞契合

刘立出生于湖北武汉,多年来在中国天津、深圳、香港以及瑞士伯尔尼等地学习工作,为什么选择来到东莞,加入大湾区大学(筹)?

“也是机缘巧合,我在香港的导师获悉筹建大湾区大学的消息,就跟我说了。”刘立说;“来大湾区大学(筹)之前,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了4年,在南方科技大学工作了1年,这两所高校都采用了独立PI制。大湾区大学的筹建定位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也采用了独立PI制,在这方面,和我个人比较契合。”

据了解,独立PI制是一种科研组织模式。其中,PI全称“Principal Investigator”,指在机构内部以及科研课题中履行一定科研管理权力和责任的主要研究人员。独立PI制的核心在于赋予PI在科研问题选择和科研过程支配上的决策权,包括科研方向的选择、技术路线的决定、科研经费的支配和科研资源的调配‌。其优势在于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升科研自主权,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在高校中,独立PI制通常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

刘立补充说:“我是做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在这个研究领域,不仅需要先进制造,更需要具身智能技术赋能。东莞以制造产业立市,40余年坚守铸就了制造业坚实的基础,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一代电子信息、机器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具身AI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硬件技术结合上,东莞比较有优势。”

聚焦医疗手术机器人,学术成就显著

刘立长期致力于跨尺度光声感知驱动的下一代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光声自主成像科学仪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机器人内窥光声成像、微尺度视觉伺服技术,机器人自主微创诊疗一体化等前沿交叉领域。

学术成就显著。在 IEEE T-RO、T-MECH、PACS、T-ASE、 T-MRB、 MedIA、 RA-L、 T-IM、ABM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博士期间首创“面向保髋截骨手术机器人的结构-功能协同规划机制及精准导航技术”,并成功转化瑞士著名的Inselspital临床,荣获2016年瑞士机器人辅助外科学会杰出博士论文奖,MICCAI 学生旅行奖,IEEE ICIA会议最佳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RGC)面上项目(GRF)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骨干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局Collaborative Research Fund (CRF) 和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ITF)多个项目。担任国际学术杂志Biomimetic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副主编,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国际旗舰会议IEEE ICRA 2021 程序委员会成员,IEEE ROBIO 2019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 ICIA 2017/2018宣传出版主席。

以未来产业需求为培养方向,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虽然加入大湾区大学(筹)已有近半年时间,但刘立依然心潮澎湃。“学校定位高、机会多,大家都朝气蓬勃,行政人员也很有服务精神。”

对于刘立,大湾区大学(筹)也非常重视,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启动经费,并协助其加快组建团队。“目前,学校已经支持资助了1个博士后;另外,预计今年还会再招1个联培博士生、2个联培硕士生。”

据悉,刘立已经分配到了联培招生指标,联培硕士生预计将于今年9月入学。学生尚未进校,但他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培养方案和思路。“大学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我希望能够培养出东莞未来产业需要的工程师。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域,主要涉及两大产业——具身智能产业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都属于东莞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偏应用的学科,一定要有实践,实践在前,然后辅以理论教学,才会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刘立看来,大学应该与城市长在一起,大湾区大学身处东莞,就应该有东莞的气质,包括务实、行胜于言、坚持做硬科技等。另一方面,大学应该引领城市的发展,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作为大学就要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东莞从“制造”向“智造”蝶变。

文字:记者 冯文彦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