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土地梆梆硬。”姚雅蹲下来,捡起一块土疙瘩,轻轻一攥拳,细土顺着指间滑落,“如今,这块地‘营养十足’。”1月23日下午,厚街镇白濠休闲农业园内,东莞种粮大户姚雅正在打理油菜,“现在土地好,都是良田,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30公斤。收割水稻后,我又种了160多亩油菜。新的一年,铆足劲多产粮、产好粮。”
姚雅的“良田+良技+良种+良策”,正是东莞粮食丰收的基础。过去一年,东莞粮食播种面积4.15万亩,同比增长22.4%,超出省下达任务1.32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1.45万吨,同比增长29.8%,超出省下达任务0.49万吨;粮食平均亩产349.9公斤,同比增长6.0%。全市成功实现东莞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增”,交出了一份高产高质高效的“成绩单”。
良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5万亩
厚街镇白濠休闲农业园,现有高标准农田530多亩,是东莞市级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区。
收割晚稻后,姚雅又种了160多亩油菜,“油菜长势喜人,油菜籽可以榨油,油菜秆子粉碎了可以肥田。春节期间,油菜花全部开起来,又是一片花海,将吸引许多人过来赏花。”他还告诉记者:“白濠休闲农业公园以前主要种菜和香蕉,田间地头搭建了很多窝棚,环境很脏乱。后来白濠社区修建休闲农业公园,厚街镇通过回收农田、拆除窝棚等一系列措施,开垦出连片的耕地,在田间地头修建了水泥路等观赏栈道,将田园变公园,如今成了高标准农田。”
厚街镇引导耕地集中连片布局,加快连片农田集聚区建设,推动土地空间格局优化,把荒地变成丰收田。这是东莞深挖种粮土地潜力、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缩影。
过去一年,东莞积极改良耕地地力,持续筑牢粮食增产基础。一方面,抓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统筹常平、凤岗等12个镇5331亩建设项目,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5万亩。
另一方面,抓好耕地地力改造提升。通过推进科学施肥增效,推广应用秸秆还田、侧深施肥、种植绿肥、轮作休耕等改良措施,让一大批农田变得更加肥沃。提高耕地地力面积约4.6万亩次,占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00%。同时,积极开展“冬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综合示范,推广紫云英、苕子、油菜等绿肥品种,既减少了化肥用量,又提升了耕地地力。
良技·大规模种植机械化率超九成
种地也是技术活。东莞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应用替代传统种植模式,耕种收机械化率93.3%,以农业科技赋能粮食生产,不断激活粮食单产提升活力。
“农机是种田的好帮手,当农民也要掌握技术。”自1998年起,姚雅就在东莞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并成为东莞第一批收割机机主。
如今,姚雅团队拥有大型中拖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插秧机,还有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等一批农业机械设备,除满足自身生产需要外,还能为周边种植大户提供服务。
“以前我们背着喷雾器为水稻杀虫,一个人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也只能完成三四亩的量,如今用上无人机,人站在路边遥控操作,一个人一天可以完成四五十亩,效率高而且喷洒均匀。”姚雅感叹说:“高科技机械是农民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增收的‘好帮手’。”
在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新一代农民黄振许更是印象深刻。这里是一片上千亩的稻田,运用农业植保无人机后,利用先进的定位系统与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施肥、施药等作业,作业效率提升20倍,每亩产量增长20%。“现在有技术才能种好田,粮食丰收的背后是技术的灵活运用。”黄振许如是说。
过去一年,东莞还组建6个市级指导服务组、组织农技“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完成1万亩水稻病虫无人机全程病虫害统防统治。其中,在早、晚稻种植期间,全市共投入拖拉机、插秧机、谷物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灌溉机械等各类农机900多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良种·粮食作物良种率超98%
秧好一半稻,苗好七分收。
东莞积极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全市粮食作物良种率超过98%。其中,美香占2号、19香、莉香占、三澳占、黄华占等优质品种备受种植大户青睐。
“南晶香占、19香、华航香银针,都是好品种,不仅收成高,还可自己留作种子。”姚雅告诉记者:“2024年我在东莞的厚街、茶山、石排、谢岗等四个镇种了118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40斤。可以说,良种是个关键因素。”
过去一年,东莞积极引进优质品种,强化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水稻所等科研单位交流合作,举办航天良种展示会,共引进各类水稻、甜玉米等粮食作物品种(组合)54个,推广华航香银针1000多亩。市农科中心麻涌基地积极繁育优质水稻种子,全年提供2.78万斤水稻种子供本地农业企业、种植户用于大田种植,保障粮食生产用种安全。
此外,东莞还在东城、高埗、石排、茶山、厚街、中堂、麻涌、洪梅等8个镇街设立品种试验示范点,筛选出华航85号、广晶丝苗等一批适合在东莞推广应用的优良新品种。结合春耕生产现场会、粮食单产提升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等,现场集中推广展示粮食生产“法宝”,营造了良好的种粮氛围。
良策·千余农户拿到种粮奖补资金
种粮也能致富,种植户也过上了好日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聚力做好耕种管收全环节服务,全方位支持粮食生产。
“我们种粮食赶上了好时代。”姚雅告诉记者:“在东莞种粮有补贴、添置农业机械也有补贴。良田、良种、良技、良策配套,大家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提高了粮食单产和品质,也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一方面,东莞积极落实种粮补贴政策。目前,东莞对种植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以及双季稻种植奖补对象发放市级种粮补助。2024年市财政安排预算1969.4万元,同比增加18.5%,惠及农户约1150户次,有效稳定种粮预期,提升种粮积极性。
另一方面,东莞落实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和农业保险兜底。针对台风、暴雨等天气影响,及时通过“农信通”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粮食生产指导服务组、农技“特派员”、农技“轻骑兵”等,通过科技下乡、田头指导、线上咨询等方式,做好灾后复产技术指导服务。推动落实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2024年水稻、玉米险种投保面积2.70万亩,保费100.77万元,合计赔款199.97万元,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让务农种粮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