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共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东莞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东莞+ 2025-01-15 17:23:48

1月15日上午,东莞市举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暨“东莞市共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签约仪式,对2024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总结,对2025年志愿服务工作作部署,推动“共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正式落地。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召集人、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刘林宏,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以及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等参加有关活动。

会议现场

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省委常委会会议贯彻落实意见以及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意见,并总结了2024年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对2025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部署。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国资委、团市委、寮步镇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东莞市共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公益项目签约仪式

会议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各镇街(园区)全方位贯通的“统分结合”的全市“一盘棋”格局;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丰富内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要正确把握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法路径,扎实履职尽责、勇于实践探索,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新时代志愿服务在全市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绿美生态东莞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要切实强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夯实各方责任、充实资源保障,做好做优志愿者礼遇优待工作,不断激活志愿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中的支撑功能。

会议开始前,还举行了“东莞市共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公益项目签约仪式。

【相关链接】

东莞市2024年志愿服务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4年是东莞志愿服务工作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一年。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年以来,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顺利完成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改革任务,持续做好志愿服务面向新兴领域的支持保障,充分激活志愿服务对基层治理的独特功效,带领全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推出了一批党建带志建的志愿服务品牌,有力擦亮志愿服务“莞”字号招牌。

“党建引领 义耆成长挥余热”志愿者赋能培训活动

在党建引领上,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志愿服务阵地一线开展专项调研30余次、形成综合性调研报告共4份,大力开展党员“双报到”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建成市志愿服务学院,办好全市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引领全市志愿者听党话、跟党走。在聚力中心上,推出“志愿一‘夏’”“志愿暖冬”活动,惠及市民群众近160万人次;发动“聚力‘百千万’”志愿服务活动9411场,推出《2024年“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系列活动实施方案》,集中开展5大行动共16项主题活动。

高埗镇“楼嫂”开展“放心便当”行动

在品牌雕琢上,创新“社志联动”、高埗“楼嫂”、石碣“家家友”饭桌、“暖蜂驿站”助力新兴领域党建等精品项目,相关案例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和融媒平台刊登;推出“莞志风采”专题宣传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关爱保障上,为全市i志愿系统实名注册登记志愿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出《致全市广大志愿者的慰问信》,办好CBD建筑群亮灯致敬志愿者仪式等,切实增强了志愿者的荣誉感、获得感。

星级志愿者福利礼包

据统计,截至2025年1月,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20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发展至12734个,累计向社会提供超6000万小时服务,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莞家”服务站等志愿服务实体阵地1334个。下来,东莞志愿服务事业将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好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的“四大使命”“五大价值”,让志愿服务成为市委凝聚服务群众强有力的抓手之一。

东莞市“志愿莞家”志愿服务站

此次会议推出的“共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公益项目,就是东莞志愿服务助力中心大局的新举措之一。据悉,该项目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卫生健康局联合牵头,将会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北京臻益科技基金会,以志愿服务为桥梁、以人民健康为导向、以覆盖城乡为目标,打造集公益医疗、民生保障、应急救援于一体的生命健康志愿服务综合体项目。项目将利用两年时间,依托腾讯和壹基金超763万元的公益捐赠,在全市投入不少于400台AED设备、培训不少于500名心脏除颤复苏导师、培养不少于8万名生命应急救援志愿者,打通“企鹅急救平台”与市120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同步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加入“引路人计划”为生命救援提供小区指路、电梯管控、担架搬运等志愿服务,全面提升东莞市域内人群心脏骤停类疾病的院前急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

应急救援体系

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市第一支社区“共建‘4分钟社会救援圈’”志愿服务队,已在东城街道东泰社区组建并运营,共吸纳了103名来自不同领域的社区志愿者参与其中,多台AED设备已科学布局在社区老年人和重点关注人群的集聚处,获得较好的初期成效。

文字:张雨倩 图片:张雨倩 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