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柔性援疆医疗团队返莞,留下“带不走”的医疗技术
东莞+ 2025-01-12 14:33:21

作为对口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援疆是增进受援地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202311月,东莞市柔性援疆医疗团队进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总医院。近日,他们圆满结束一年的援助任务,踏上了返程之路。

一年来,东莞市柔性援疆医疗团队在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的坚强领导下,以“广东医生精神”为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师市医疗卫生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业务发展,是东莞柔性医疗援疆团队的核心基石。该团队与第三师总医院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他们通过党建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医院的医务、质控、采购、设备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科学化、制度化的支撑,切实提升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

一年来,该团队协助第三师总医院成功完成儿科、检验科的兵团重点专科验收,并新增创建了7个师市级重点专科。同时,通过与北京协和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建设远程会诊平台和专科联盟,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

以援疆专家为核心,该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诊疗团队,协助开展4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地医疗人才。2024年,团队累计开展62次培训指导和44次远程会诊,不仅显著提升了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也为本地留下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铁军”。

与此同时,该团队全面推进第三师总医院“五大中心”的建设,通过资源调配和流程优化,实现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救治。2024年,共接诊22543人次,抢救1021名危重患者,且抢救成功率高达97.4%,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时间,切实增强了百姓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医疗援疆不仅关注医院建设,更关注百姓的切身福祉。该团队在2024年开展了“粤新光明行·白内障复明工程”,免费完成219例白内障手术,为患者重现光明;同时,举办了30余场“粤新同心·健康相伴”义诊活动,服务6000余名群众,让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

展望未来,东莞柔性医疗援疆团队将继续推进内科楼和实训楼建设,强化医院硬件基础,为三甲医院创建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继续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助力医疗公平化,让更多群众享受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持续推进五大中心认证,进一步完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力争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认证,为师市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为边疆医疗事业注入持续动力。

【东莞柔性医疗团队风采】

曾智仁:抓项目优管理,提质增效促跨越

曾智仁担任第三师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在医疗援疆工作中积极推动了多项重要项目的实施。他积极推动“粤新光明行”和广东医生送健康到基层系列义诊活动,有效提升当地群众卫生健康素养。以扎实推动第三师总医院内科楼和实训楼建设项目工程、创建49团、51团团场分院为第三师基层示范医院、成功组织儿科、检验科通过兵团重点专科验收以及促成与广东医科大学合作共建等为抓手,全面提升师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同时,推动与北京协和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签订远程会诊协议,与东莞市清溪医院签订康复专科联盟协议,加入中日友好医院病理专科医联体,打造平台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引入广东模式,重新调整完善五大中心工作机制,稳步推进认证和体系建设。

吴飞:统筹协调,提升影响力

吴飞作为第三师总医院党政办特聘主任,积极发挥综合协调及授援两地的沟通桥梁作用,协助统筹了近40场活动,服务群众超过8000人次。他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影响力,还通过撰写80多篇文稿和100多篇宣传稿件,增强公众对援疆工作的认识与支持,强化了粤兵两地的文化认同。此外,吴飞还创办了“援疆医生有话说”健康科普专栏,显著提升了健康教育的传播力,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少豪:医院管理的制度引领者

王少豪作为第三师总医院医务科特聘主任,在医院管理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他通过全面梳理和优化管理制度,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积极协助开展“粤新光明行”和“粤新同心·健康相伴”等专项援疆项目,组织开展多场次健康宣讲、莞图两地同上一堂课等,着力提升师市医疗服务能力。协助成功推动三师总医院与广东医科大学合作共建落地实施以及五大中心建设,为三甲医院创建奠定基础。

刘辉焜:眼科技术的突破者

刘辉焜是第二次留任开展医疗援疆的唯一一人,进疆后,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开展“粤新光明行”专项活动,通过两年的努力,成功开展了400余例白内障手术,为当地群众解决了眼疾困扰。为解决眼科医生缺乏的困扰,努力促成与东莞爱尔眼科医院建立眼科联盟,在提供免费白内障技术的同时也定期开展带教活动,为第三师总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眼科专业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

郑燕红:优化护理,提升血透室服务质量

郑燕红在担任血透科护士长期间,优化了护理流程,实施了3000人次的血透患者护理操作,并成功抢救危重病人4人。她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下级护理人员,提升了科室的整体医疗水平。在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方面,郑燕红帮助血透室提升了操作效率,完成了多项新技术的应用,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李晓彬: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引领者

李晓彬在重症医学科的工作中,梳理了科室管理制度,优化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并指导下级医师规范进行多项急救技术操作。他参与的危重患者抢救次数超过100次,成功提升了重症医学科的救治能力和管理水平。李晓彬的努力为医院建立了更为规范的重症医学服务体系。

黄秋兰:妇产科的创新推动者

黄秋兰在妇产科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制定规范的救治流程,成功救治了30余名危重症孕产妇。她还开办了孕妇学校,普及孕期健康知识,使过千名孕产妇受益。通过实施多项微创手术和教育活动,黄秋兰提升了妇产科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彰显了其在医疗援助中的重要作用。

沈白:心血管内科的技术革新者

沈白通过手术带教提高了心血管内科处理复杂冠脉病变的能力,同时开展了冠脉内超声检查、心脏射频消融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震波球囊术等新技术填补三师医疗技术空白,并将新技术常规化开展,全面提升师市心血管医技水平。在总医院担任胸痛中心医疗副总监,组织各种培训及典型病例会、质量分析会,承担胸痛中心急诊介入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建立例行业务学习制度、“师带徒”“粤兵两地同上一堂课”等全面助力心血管内科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徐镇涛:急诊科的中坚力量,救治重大病例

徐镇涛在急诊医学科的工作中,主导处理了多例复杂的急救病例,包括弥漫性轴索损伤和特重型颅脑损伤。他参与的门诊服务达到7134人次,住院患者620人次,手术相关操作约440例。徐镇涛还积极为年轻医生进行技能培训,使每个住院医师都能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廖岁添:儿童健康的守护者

廖岁添在儿童疾病管理方面引入了先进理念,规范了用药和抢救标准,提升了儿科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在她的引导下,医院建立了儿童呼吸哮喘亚专科,并成功实施多项新技术,帮助医生掌握急危重症的抢救技巧。廖岁添的努力为儿童的健康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持。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市卫生健康局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