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高擎文化强国建设的旗帜——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东莞+ 2025-01-09 10:16:08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把“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置于首位,这充分说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极端重要性,这既是对国内国际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以及有效应对多元文化思想冲击的根本保障。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和行动上的一致。确保我们国家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坚定地写在党的旗帜上,勇担时代大任,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始终高度重视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引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前进动力,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轨迹与文化主张。展望未来,我们应洞察时代趋势,把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将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推动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再创辉煌提供根本保障。

二、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主体性及其巩固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出发,提出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推进文化事业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两个结合”的生动诠释,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彰显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确立文化主体性,才能在文化意义上树立坚定的自我,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与自主,进而推动文明的进步与理论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全球文化碰撞中立足的基石。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凭借自强不息的决心与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出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面对近现代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华民族始终未曾放弃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苦守护和不断探索中延续了中华文脉,巩固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和不断提升,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依托,为党引领时代汇聚了强大文化力量。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若缺乏这一主体性,文化便难以展现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甚至可能面临被其他文化取代的风险。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正是基于其坚守根本、兼容并蓄和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主动精神,更反映了文化主体的创造力与创新性。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我们曾经历了被动挨打的困境。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坚持推进“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推进文化自信与自强,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只要守护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党的理论创新就能在守正创新中永葆旺盛生机活力,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便能在自信自立的基础上坚定信仰、信念与信心,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与自主。

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有效应对多元文化思想冲击的根本保障

当今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中之“大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把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以割裂,试图通过非意识形态化来颠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一致性。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的渗透主要渗透其中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观念交融碰撞,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新挑战。在国际层面上,各国在经济、科技、人才等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意识形态的渗透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压制和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西方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利用国际问题及热点事件制造舆论话题,攻击和抹黑中国的政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

面对这些复杂和严峻的风险与挑战,能否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内外错误思潮的冲击,筑牢思想文化安全的防线,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基于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面临风险与挑战的现实考量与科学研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命题。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时代新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确保中国在复杂文化环境中能够稳步推进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作者 余娟定 系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文字:余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