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作品名单公布 丁燕作品《等待的母亲》上榜
东莞+-莞城视窗 2025-01-06 15:55:49

■丁燕作品《等待的母亲》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2月23日,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作品名单出炉,莞城作协副会长丁燕的人物传记《等待的母亲》,位列其中。

这部作品于2023年10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母亲周凤的一生。据悉,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传记作品推荐旨在表彰中国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最高荣誉,每五年推荐一次,本届推荐对象为2018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中国内地首次出版或发表的作品。

由中国文联主管的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自成立以来,连续五次举办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推荐活动,《开国领袖毛泽东》(王朝柱)、《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心灵的历程》(刘白羽)、《山高水长》(聂力)、《梅兰芳全传》(李伶伶)、《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张胜)、《王蒙自传》(王蒙)、《吴孟超传》(王宏甲)等多部长篇和一些中短篇优秀传记文学作品获得推荐。优秀作品的表彰和推荐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受到传记文学作家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丁燕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驻村作家、东莞莞城作协副会长,其作品曾获全国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文津图书奖、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丁燕曾在广东汕尾市海丰县蹲点一年。她不仅走访了相关人物的纪念馆和故居、采访了当地作家及有关人员,并对海丰县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情况进行了爬梳,而《彭湃传》《彭湃文集》等相关图书也成了她理解传主的重要依据。在创作手法上,丁燕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而是将着重点放在传主情感世界的完整性上。丁燕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古建筑修复师,用想象补齐故事的“空白点”,将松动的孔洞修旧如旧,在不改变建筑整体基调的前提下,让它变得更加夯实,更加鲜活。

■专家说

在彭湃成长为革命者的历程中,母亲周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作品以周凤的百年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一个特定角度勾连起百年党史,为红色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身为“革命母亲”的周凤在彭湃牺牲后,又承担起抚养孙子彭士禄的责任。在时代的淘洗中,这位“双重母亲”最终也成了一名革命者。周凤和彭湃,这对母子经历的故事,不仅塑造了一位母亲勇于向前、不畏牺牲的光辉形象,还传递出中国革命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

丁燕的笔触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她是怀着善良的同情心,去把握人物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他们的艰难与痛苦。虽然传记文学是极富生命力的题材,但却不容易写好,而《等待的母亲》提供了一种模板。丁燕在大量案头工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合理的生命体验,让人物从历史资料中“活了过来”。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贺仲明

丁燕将自己的深刻同情灌注在一位南国女性的身上,她对周凤的理解在女儿、媳妇、母亲、婆婆等多重身份中流传充盈,并最终有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周凤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要写出对革命信念的理解需要诸多对于生活细节的想象,但背后却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革命者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革命者的母亲亦是由踉踉跄跄地懵懂追随变成了坚定地一步步走向未来,这个过程正是通过“虚构”生活细节的手法不断抵达真实的过程。这些丰富的想象力与丰沛的生命质感形成了这部作品特有的美学张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茉琳

文字: 叶可欣 沈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