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4年东莞市儿童友好十件实事圆满完成
东莞+ 2025-01-02 12:20:20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2024年年初,为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切实提升全市广大儿童、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东莞市聚焦儿童发展和民生需求发布了2024年儿童友好“十件实事”。近日,记者从市妇儿工委办了解到,自“十件实事”发布以来,东莞各实施单位高度重视、紧抓落地落实,推动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西城楼公园儿童友好活动区)、儿童友好慢行系统(儿童友好街区)项目、口袋公园建设项目等高质量完成,实实在在惠儿童、暖儿童。

1、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西城楼公园儿童友好活动区)

实施单位:莞城街道

具体内容:西城楼公园改造新增文化儿童游乐区、文化廊架、互动水景以及亲水观景平台等。在儿童游玩区建有呼应古城墙的攀爬架和城门隧道,鲜艳防滑的彩色地面,沙坑、高低秋千等,小朋友们可以透过“小拱门”窥见大城墙,伸手即可触摸到老树。

2、儿童友好慢行系统(儿童友好街区)项目

实施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具体内容:以儿童为本,通过友好街区的安全性设计,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优化交通流线等措施,有效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在全市建设43个兼具安全性、功能性、趣味性的儿童友好慢行系统(儿童友好街区)。

3、口袋公园建设项目

实施单位: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各镇街园区

具体内容: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2024年东莞市口袋公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中倡导各镇街积极融入“1米高度看城市”“国球进公园”和技能公园等要素开展建设,并纳入验收评分标准,2024年全市建设完成160个口袋公园。

4、楼盘小区儿童友好阵地建设项目

实施单位:南城街道

具体内容:南城街道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在全市率先实行楼盘小区“社区+企业”的妇女儿童服务新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玉兰童心园”,打造童心向党墙、儿童共享屋、亲子阅读区、儿童讨论会等儿童体验空间,开展“童当莞家”“童育阳光”“童悦书香”“童享护航”四大儿童友好活动品牌,形成5分钟儿童生活圈。

5、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项目

实施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具体内容:压实生产销售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儿童和学生用品生产销售企业质量安全日常监管、抽查和风险隐患排查、监测,开展校园周边商超等经营领域专项治理,强化管理严把校服采购验收质量关,积极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消费教育宣传活动,保障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

6、“南方草木状·我身边的本草世界”科教助学项目

实施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教育局、市农工党、茶山镇政府

具体内容:全市遴选中医文化特色学校10所,在学校建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特色,如百药园、中药标本室、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多学科融合中医药课堂学习等。评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0个,承接中小学生游学活动。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科普基地游学活动、药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等。深化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工作。

7、儿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实施单位:谢岗镇

具体内容:利用谢岗镇中心小学前闲置空地建设“绿韵四季农场”劳动教育基地,通过各班分配责任田等方式,由学生、家长和党员、社会热心人士、周边亲子家庭等合力耕种。基地打造“绿教育”劳动教育品牌,搭配学校编印的“绿课程”校本教材,通过劳动教育、农业劳动体验、科普教育等方式,让儿童在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8、特殊教育课室和资源教室建设项目

实施单位:大岭山镇

具体内容:在大岭山镇第二小学、新风中学等建设特殊教育课室、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有效帮助特殊学生掌握学业知识,提升认知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建立友谊,减少孤独感与社交障碍,增强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部分学生还能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或体育项目中发现特长并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可能。

9、周六科普秀项目

实施单位:松山湖

具体内容:开展“童心筑梦未来 科技点亮梦想”松山湖万人科创城市挑战赛暨第十届小创客嘉年华。开展暑期科创成长营,服务学生超4500人次,有效为企业员工解决暑期子女托管难题。在高校与小学之间打造“实习+学习”的科创舞台,积极推动大学生担任小学科创课教师助理,对小学生给予创赛、基础课程等方面的支持指导。组建“活力少年科普队”,组织外出研学活动。构建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防近”科普体系,打造校内“爱眼科普长廊”,开展近视防控科普讲座、定期筛查、科学评测等工作,引导孩子们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10、“照耀天使成长路,构建特殊儿童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项目

实施单位:市司法局、市东部公证处

具体内容:通过“监护+特殊需要信托”双机制精准解决特殊儿童“人、财”问题,为特殊儿童提供综合性公证法律服务。2024年,联合妇联等部门针对某特殊儿童抚养费分配遗产及日后的监护权问题,以“委托监护协议+监督执行”为特殊儿童出具了公证书,解决了儿童入学、生活、教育等问题。

文字:张雨倩 图片:市妇联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