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旅志愿服务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东莞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健全队伍、完善机制、拓展领域、创新方式、提高效能,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
队伍不断壮大,社团有序运转
2024年,东莞广泛联动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带动文旅志愿者队伍规模持续增长。根据“i志愿”网上志愿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东莞已有注册文旅志愿者9万余人,涵盖社会各个阶层,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旅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与此同时,全市文旅志愿者组织进一步壮大,为文旅志愿者社团工作有序运转提供了保障。目前,东莞拥有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团体数972个,实现了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在做好现有团队培育孵化的基础上,东莞鼓励更多艺术培训机构的业余团队加入文旅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并邀请他们参加市级公开演出。目前,全市共扶持了60多个艺术培训机构团体。
特色项目持续开展,品牌带动效应明显
2024年,东莞注重发挥文旅志愿者的专业优势,结合各个服务队、服务点的实际需求,创立特色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并逐步形成品牌。全市累计发布志愿活动67408场,累计服务时长734万余小时。
一方面,深入开展“文志爱心公益行”探访项目。广大文旅志愿者筹集物资,排演文艺节目,并为道滘敬老院、明昕言语训练中心等福利机构送去温暖。据统计,全年共组织了“文志爱心公益行”探访5场,受益群众达1000多人,受到长者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另一方面,各市属公益文化场馆文旅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场馆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品牌项目,如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培训、东莞图书馆的“助盲天使”等,深受市民喜爱。
与此同时,各镇街文旅志愿者服务队充分挖掘自身的品牌和资源,不断扩大特色项目的影响力。如东城街道的“零距离”公益培训项目为市民带来精彩的课程,樟木头镇的“客家文化保育”对本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石碣镇的“雏鹰计划”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艺术培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
组织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旅游志愿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2024年,东莞市文化馆围绕4个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24场培训,共有1200多人次参与。
东莞市文化馆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了《舞台灯光基础知识及实操》等6场专题课程,让志愿者学习舞台灯光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专家通过各服务队汇报项目了解情况,就如何做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了交流,共同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路径,为镇街更好地执行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在茶山、高埗、沙田、南城、中堂、莞城、麻涌、寮步等镇街,开展了8场志愿者岗前培训。志愿者们围绕“如何做好一名文化和旅游志愿者”“i志愿平台的使用”“导览文旅志愿者的形体规范与礼仪”等专题,结合实际案例与互动交流,互相学习借鉴。
此外,东莞市文化馆还先后组织了6期文旅志愿者工作交流会。交流会中,各镇街、文化场所工作负责人分享了经验与故事,总结了成果和方法,并提出了明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优化日常管理,提高服务效能
2024年,东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总队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服务覆盖面,优化日常管理,提高文旅志愿服务效能。
一方面,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数字化管理,建立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志愿者注册、报名、签到、签退评价等全流程线上管理。通过数据分析,东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总队能够及时了解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完善文旅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建立更人性化的服务工作体系,并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通过表彰优秀志愿者、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解决志愿者团队开展日常活动遇到的问题,带动其积极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事业服务。
此外,发挥专业人才带动作用,大力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服务,发挥文旅志愿者的文艺专长,带动志愿服务热情,锻炼文旅志愿者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