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家庭大鱼缸到工位咖啡杯
各式各样的观赏鱼
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东莞,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制造都市,一场渔业转型升级的浪潮正在悄然兴起。近年来,东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引导传统养殖向现代都市渔业转变,大力培育观赏鱼、龟鳖等特色水产养殖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东莞全市观赏鱼规模养殖面积约1000多亩,年产值约3.76亿元,约占全市水产养殖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观赏鱼产业已成为东莞渔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期,南方+探访多家东莞观赏鱼养殖场,探寻世界工厂“游”出亿元观赏鱼产业链的秘诀。
技术革新:走差异化路线

“我们的彩鲤在农交会上很受欢迎呢!”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下称“俊一锦鲤”)董事长何洪桂一边指着色彩鲜艳的锦鲤,一边笑盈盈地说道。
步入坐落于东莞市万江街道大汾社区的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五个宽敞明亮的养殖大棚,每个大棚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数十个精致的鱼池。在这清澈的水域中,锦鲤们欢快地游弋,它们斑斓多彩的身姿在水中翩翩起舞,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这些小小的锦鲤,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何洪桂心中技术革新的“见证”。“我将本土的东江鲤鱼和日本锦鲤进行杂交,最终培育出了新品种。”何洪桂将新培育的品种命名为“中国彩鲤”,他选择差异化、平民化路径,希望让锦鲤走入千家万户。
“杂交后的锦鲤抗病性有显著提升。”谈及为何要将日本锦鲤和东莞本土鲤鱼进行杂交,何洪桂表示,主要考虑到从日本进口的锦鲤在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损耗,“我们希望改良一种抗病性强并且适合鱼缸养殖的品种。”
说干就干。从引进培育、杂交、再到挑选,何洪桂都亲自上阵。遇到难点和阻点,他就向国内外专家请教,最终经过层层选优,他培育出了形状优秀的“中国彩鲤”。
“锦鲤培育像香港小姐评选一样,要一层层筛选出样子最好看、姿态最美的鱼。”何洪桂说自己最喜欢挑锦鲤环节,常常通宵达旦只为选出最好的种鱼。
何洪桂的坚持和创新让他的渔场取得不错成绩。目前,俊一锦鲤年销售额达2000万,年产锦鲤约400万尾。另一位东莞锦鲤达人张涛也是一名“技术狂”。
2008年,张涛在常平镇创建了东莞市涛哥锦鲤养殖场(以下简称“涛哥锦鲤”)。自创业以来,张涛的商业模式就是将日本进口优质锦鲤回来转手销售。
“我们中国人还是要掌握核心技术的种业。”“中间商赚差价”的模式让张涛尝到了甜头,但是他心中始终希望能够自己培育出长得大、质地好、花纹好的锦鲤。
“锦鲤是母系社会,要得到优质的鱼关键在于挑选出形状优良且稳定的母鱼。”谈起育种的关键,张涛颇有心得,“我们储备了日本良种,以此来培育中国制造。”

目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挑选和培育,张涛所在的锦鲤场已经培育出大正三色锦鲤 、红白锦鲤等昂贵品种,并培育出了500w鱼苗,年产4000多尾优质锦鲤。
模式创新:带领农民致富
无论是体型优美的金鱼,还是颜色亮丽的锦鲤,抑或品种繁多的热带观赏鱼,这些用来观赏而非食用的鱼类构成了现代渔业的重要分支。
据了解,东莞目前养殖的观赏鱼种类主要是金鱼和锦鲤。观赏鱼产业已成为现代渔业和休闲渔业的重要分支,具有投资小、占地少、收益大、生产周期短、收入回报高等特点,在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东莞的土地资源紧缺,养殖水域不仅规模不大,还呈现分散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锦鲤的养殖规模扩大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何洪桂就采用了“公司+农户”的养殖锦鲤模式。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裕。”何洪桂介绍,从2020年开始,俊一锦鲤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锦鲤模式,与养鱼经验丰富、池塘水质良好、管理方便的水产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由俊一锦鲤回收销售,再与农户利润分成。由此,俊一锦鲤从最初的两户农户发展到如今几十户农户参与,实现了产业带动农户增收;从最初900平方米的小繁育基地起步,现已扩大成为占地120亩的大型养殖基地。

谈及未来发展,何洪桂表示,俊一锦鲤将继续扩大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完善水产养殖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并开拓长三角、大西北一带市场,开设锦鲤旗舰店。
小小观赏鱼,游出大产业。目前,东莞观赏鱼产业已形成集繁育养殖、销售配送、饲料渔药、水族设备、休闲观光、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立了东莞市锦鲤协会,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国际锦鲤大赛,涌现出广东俊一锦鲤有限公司、三和田养殖场、涛哥锦鲤养殖场等一批头部企业,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表示,接下来将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引下,持续擦亮东莞锦鲤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出更多更优异的国产锦鲤新品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推动东莞观赏鱼产业再上新台阶。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