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毛织加速创新转型发展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东莞+-长安视窗 2024-12-27 09:46:17

■“织交会”期间,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客流如织 大朗供图

11月20日-22日,第21届中国(大朗)毛织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织交会”)举行。这场为期三天的时尚盛会,不仅展示了大朗毛织产业的最新成果,更成为行业交流与合作的绝佳平台。“织交会”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历二十个春秋,从“展示会”蜕变为“交易会”,从“形象展”跃升为“贸易展”,从“地方性”迈向“国际性”,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与采购商,专业买家超80万名,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之一,对大朗毛织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大朗虽不产一根毛线,却享有“全球每五件毛衣,必有一件大朗造”的盛誉,被赞誉为“世界毛织之都”。历经四十五年风雨兼程,大朗毛织已成长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如今,大朗镇已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佼佼者,产业链完备,市场主体逾2.8万家,从业人员超20万,年交易额高达720亿元,年产毛衣9亿件,连续十年跻身全国百强镇之列,2023年更是位居第25位。近年来,大朗不断致力于推动毛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要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实施“六大行动”,推动大朗毛织向品牌化、高端化、时尚化、数字化转型,高标准打造东莞乃至全省全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核心区。从机器换人到自动化改造,从工艺升级到产品升级,从技术升级到如今的数字化转型阶段,“虎门服装”与“大朗毛织”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当地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重点关注

大朗将承办第95届国际毛纺大会

11月20日,第21届“织交会”在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开幕,本届“织交会”以“时尚潮 东莞造”为主题,汇聚了800多个展位、2000多个铺位,展品类别涵盖毛织服装、纱线辅料、纺织机械、服务配套等全产业链,全球各地的采购商、行业专家和时尚爱好者集结于此,共同参与了这场毛织行业的年度盛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梁鹏程,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刘家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等国家行业协会领导,市政协副主席赖少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院长、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孙冬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陈杭,大朗镇党委书记郭怀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邓柏松等参加开幕仪式。

开幕式上,《四十五载,织“成”大朗》纪录片首映,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回顾了大朗毛织产业四十五载的风雨兼程和辉煌成就。紧接着,东莞市服装服饰行业供应链联盟举行了成立仪式,联盟将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促进和推动技术创新等系列措施,推动东莞服装服饰产业的繁荣发展。为打造集现代、智能、时尚于一体的千亿级毛织产业集聚区,巷头社区、设界集团、凌迪公司和智能针织软件公司强强联合,共同签订了《大朗镇毛织产业时尚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朗镇还与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东莞市大朗镇与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毛织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就毛织产业领域,在深化经济合作、促进产业升级、拓宽市场渠道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为突出大朗镇传统“毛织技艺”特色,大朗镇联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签订了《关于启动中国传统工艺(毛织技艺)振兴计划意向合作协议》,致力打造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毛织工艺传承发展示范区。同时,国际羊毛组织主席克劳斯·施泰格还通过视频正式宣布大朗获得2026年第95届国际毛纺大会承办资格。

郭怀晋介绍,“织交会”历经21届,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标杆。本届展会以五大创新亮点引领行业潮流:推出“AI+来莞定制”,2小时内定制专属毛衣,展现大朗毛织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与虎门“世服会”联合办展,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客商互动;构建“飞地展馆+飞地园区”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毛织技艺”申报非遗,展示毛织文化魅力;官宣大朗将承办第95届国际毛纺大会,加速打造千亿级毛纺织产业集群,迎接全球客商。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大朗毛织产业的发展,也为全球毛纺织行业带来了新机遇。

赖少瑜指出,本次“织交会”以“时尚潮 东莞造”为主题,是大朗展示毛织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盛会,大朗毛织区域品牌将更加闪耀,东莞科创制造强市的转型也将得到加速。期望大朗利用“织交会”的国际交流和人才汇聚优势,推动毛织产业在工艺、制造、产品上的创新,实现品牌化、时尚化、高端化和数智化转型。同时,抓住“织交会”连接政企、对接供需的机遇,加强产业链合作,提升产业集群实力。此外,大朗应加强文化赋能和时尚升级,通过“织交会”推广“大朗优选”品牌,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今年大朗“织交会”与虎门“世服会”的联动,将进一步激发东莞纺织服装产业的活力,期待这次活动能引领产业达到新高度,为“百千万工程”增添光彩。

孙瑞哲表示,通过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大朗在时尚化和品牌化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土化与全球化联动也日益活跃,大朗以“百千万工程”为指导,正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加速前进。“织交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盛会,不断为大朗的时尚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希望大朗继续深化改革,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四大主题,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要通过科技创新、文化涵养、责任导引和开放融通,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打造“大朗优选”品牌,融入新发展格局,开拓新兴市场,实现产业生态的线上线下融合和内贸外贸一体发展。

亮点扫描

亮点1

为TA定制专属的“温暖”

“织交会”现场,作为本届展会一大亮点的来莞定制“自定义”专区格外吸引客商注意,只见“一线成衣”电脑横机在灯光下忙碌地运转着,设计师正通过3D模拟软件,为一位顾客快速定制一件毛衣。屏幕上,数字人模特正展示着顾客所选的设计,顾客可以实时调整颜色和图案,直到满意为止。旁边的生产线上,纱线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机器自动编织,一件毛衣在短短两小时内就从设计图纸变成了成品。

所见即所得的便捷,让现场观众惊叹于来莞定制的高效和精准,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也是大朗毛织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体现。现场还展示了“来莞定制”品牌的高端定制案例,每一件作品都彰显着大朗毛织的创新魅力和情感价值,让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定制毛衣背后的温暖和故事。

为进一步推动大朗毛织产业的创新发展,大朗镇在本届“织交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了来莞定制品牌。基于大朗毛织的深厚底蕴,今年的“织交会”特别设置了来莞定制“自定义”专区,与凌迪公司和设界集团合作,将数学化设计和数字人3D模拟技术融入定制服务,让客商亲身体验从3D模拟设计到选材、制作的全流程,此举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更推动了大朗毛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亮点2

智能调温纱线备受青睐

纱线展是历届“织交会”的重头戏之一,熙熙攘攘的毛织贸易中心现场,五彩缤纷的纱线展位错落有致,各色纱线在灯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泽。参展商们热情地向来往的客商介绍自家产品,从传统的棉麻到高科技的合成纤维,应有尽有。空气中弥漫着纱线特有的清新味道,伴随着机器的轻微轰鸣声,交织出一幅繁忙而充满活力的行业盛会图景。

据了解,大朗毛织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720亿元,其中仅纱线行业年交易额就超过350亿元。大朗纱线原料在全国具有核心优势,纺织纱线交易额占全行业市场交易额的一半以上,每年研发推出新品纱线近1万种,纱线企业拥有相关专利超200个,其中80%以上是花式纱专利,约占全国花式纱线专利数量的三分之二。

大朗纱线的另一大特色是其环保和功能性纤维的开发,环保纤维、动物纤维、功能纤维、植物纤维等多元化材料,丰富了产品的种类和风格,为客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今年新型纱线展区里,蓝美纺织推出的一款“知冷知热”的智能调温纱线备受青睐。这款纱线由智能调温纤维与其他几种纤维有机结合而成,热可吸热储能,冷可放热保暖,从而实现双向调温,使人体更加舒适,一经推出就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亮点3

联动多城开启合作新纪元

与往届“织交会”不同,本届“织交会”结合“大朗毛织”飞地馆的建设,首次在上海、大连、濮院、清远等城市设立了分会场,推出优惠促销活动,为展会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此举不仅扩大了展会的地理覆盖范围,还促进了各飞地馆与大朗毛织产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织交会”的影响力。

近年来,大朗镇保持战略定力,内外兼修,致力于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对外,大朗积极拓展市场,已建立六大“大朗优选”飞地馆,并计划到2026年设立12个“大朗优选馆”,以链接全球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今年“织交会”首次设立分会场正是其中一项创新之举。

此外,大朗还通过与新疆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乐昌开展文旅合作等形式,不断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今年的“织交会”和虎门“世服会”两场时尚大show首次联袂同期举行,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这一合作不仅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动,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对内,大朗则通过构建由毛织科创中心、设计师创意中心、毛织整烫中心和电商直播选品中心组成的“四大中心”综合服务体系,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促进技术创新与设计升级。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如本届“织交会”举办的首届织片大赛,不仅展示了大朗毛织的深厚底蕴与前沿创新,还搭建了一个集产品展示、技术交流、商贸洽谈、时尚发布于一体的多元化交流平台,为广大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宝贵的资源支持,也为整个毛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亮点4

文旅融合“出圈”“出彩”

近年来,大朗镇致力于毛织文化的推广与发展,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载体和平台,不断拓宽毛织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毛织文旅消费产业的繁荣。大朗依托产业特色,挖掘地方资源,打造毛织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之乡创建和艺术作品创作,为毛织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推动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历届“织交会”,网上设计大赛、毛织服装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发布会和设计师年会等四大毛织文化活动已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本届“织交会”更是亮点频出,首次举办的毛织文创展展示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创新思维的毛织精品,其中包括手提毛织包“织世包2.0”和小羊“毛球”挂件,推动了毛织技艺与文化创意的结合,孕育出独特的毛织潮流文化。同时,“文化赋能 编织美好”系列活动,如咖啡美食集市、手工展示、音乐派对等,为客商提供了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展现了大朗毛织产业的文化底蕴和时尚魅力。

此外,“织交会”还提供了一系列专项活动和配套服务,从开幕式到流行趋势发布会,从设计大赛到时尚周,再到论坛研讨会和采购对接会,为客商带来行业洞察和商机。大朗以全新面貌迎接全球嘉宾,共同见证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毛织盛宴。

大朗毛织文化品牌的蓬勃发展,将助力探索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借助毛织产业底蕴,大朗镇推动“工业+购物”旅游新业态,推出了毛织购物旅游路线,43家毛织商铺挂牌成为大朗毛织购物旅游推荐商户,进一步丰富了大朗毛织产业的零售业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购物选择,在游玩购物中体验毛织文化。近日,大朗还开通了毛织专线,提供免费公交服务,宣传毛织贸易特色文化,为市民提供精心、贴心服务,感受毛织产业的活力。

现场传真

市民游客尽情购买心仪毛衣

“我在大朗打工,连远在家乡的亲友都冷不着”

“织交会”期间,正值冷空气袭击南粤大地。精美毛衣、源头好货、厂家直销……展会期间,大朗毛织贸易中心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超高性价比的毛衣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购。记者在大朗毛织贸易中心看到,除了从世界各地而来寻求商机的采购商,前来选购毛衣的市民和游客也络绎不绝,他们不仅给自己买,还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买。

“每年我都会在‘织交会’期间采购多件毛衣,送给家里的亲朋好友。”来自湖南岳阳的刘丹,今年30岁,在大朗的一家电子厂工作。“今天刚好休假,我就赶过来‘织交会’买毛衣,看看能不能淘到好货。”刘丹说,她最喜欢挑选的是羊毛衫,她说大朗的羊毛衫物美价廉,相比老家的羊毛衫动辄数百元,这里花100左右元竟然可以挑到一件品质不错的羊毛衫。“我每次回家拿着羊毛衫送亲朋好友,家里人都说我是‘送温暖的’。现在,一到‘织交会’,他们就在发消息来托我买毛衣。”刘丹笑着说,她拿着手机拍毛衣的款式给朋友看,让他们选择心仪毛衣。

“这件羊毛衫特别细腻柔软。织法也细密紧实,走线整齐,拿到手就能感受到它跟普通毛衣的区别!”正在海淘毛衣的郭晓峰说。他今年25岁,在大朗已经工作了七八年时间了。“每年都会来大朗‘织交会’买几件毛衣,有的自己留着穿,有的邮寄回去给亲人。我在大朗工作,远在湖北老家的亲人都可以感受来自大朗的温暖。”郭晓峰说。

“每年回到家里,家人都开玩笑说,你在大朗打工,连远在家乡的亲友都冷不着!”郭晓峰说,正是因为他每年冬季来临时,他都送毛衣给家人和朋友,慢慢地他们对大朗形成了这个印象,仿佛大朗成了一个温暖的“代名词”,这份信任就是建立在一件件毛衣之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乡人向往去大朗工作生活。

“今年‘织交会’有好吃的、好玩的,可以喝到咖啡、尝到美食,还可以看各类毛织相关文化活动,‘DIY’毛织文创产品,实在新奇又有趣。”郭晓峰逛活动场馆时,他发现大朗毛衣不仅款式新颖、时尚新潮,而且引入“AI”一键成衣,制作的效率越来越高,这些“黑科技”让他大开眼界。“科技和时尚发展得越来越快,在爸妈的眼中,他们依然最关心的还是我在外是否‘吃饱穿暖’。我在大朗做毛织都有七八年了,一直扎根在这里,每年还有那么厚实的毛衣穿,爸妈也不用担心我‘吃不饱、穿不暖’了。”郭晓峰这番话,不禁说出了大朗众多“打工人”的心声,他们不仅在大朗解决了生计所需,每到冬天,一件毛衣不仅可以抵御寒冷,甚至还为远方的亲人送去“温暖”。

“每年‘织交会’期间都是我们重要的销售高峰,‘织交会’给我们带来了流量,我们也要用好的品质毛衣留住客人。”正在销售毛衣的一个店主林小姐透露,每年“织交会”几天,可以提升店铺销售额环比30%多,“很多客商都是直接在现场购买,然后叫快递来发货,有的发货给客户,也有的邮寄给亲朋好友。”这一件件毛衣从大朗直接发往世界各地,也让大朗“温暖之城”享誉海内外。

 

 

文字:记者 李健武 通讯员 刘苏东 叶惠涛 钟雨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