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在山东港口烟台港,滚装船在装运外贸车辆。 新华社图
《中国证券报》23日刊发文章《2024中国经济印记:流动显活力、政策更给力、创新增动力》。文章称,快递业务量突破1500亿件,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40亿人次,创纪录的物流客流彰显“流动的中国”的生机活力;新增专项债发行3.9万亿元,多次降准降息,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更给力的政策增添攻坚克难的底气;激活创新投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节能降碳减排,更踊跃的创新积蓄面向未来的动能……回顾2024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政策加力”是关键词,“改革创新”是主旋律。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面向2025年,着眼于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扩大需求、促进创新,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的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流动折射生机活力
回顾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前高、中低、后扬的态势。
“我国经济运行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压力有所增大。面对复杂的局面,党中央科学决策,加大逆周期调控,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四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积极变化显著增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从客流到物流,一连串新纪录的诞生,成为2024年中国经济活力持续恢复的生动写照。
——40亿人次!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0.08亿人次,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0亿人次大关,创历史新高。我国铁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等主要旅客运输指标稳居世界首位。
南来北往,人享其行,“流动的中国”活力涌动。“铁路旅客发送量正以亿为单位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全年发送旅客38.55亿人次,2024年前11个月即突破40亿人次。”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1500亿件!国家邮政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500亿件大关,刷新历史纪录。1500亿件快件背后,是年人均收快递超100件,平均每秒产生5400多件快件……
快递“小包裹”,映照经济“大棋局”。“当前,我国已进入年快递业务量超千亿件、业务收入超万亿元的新阶段,建成了世界上最为通达、最为普惠、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寄递服务网络。”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二级巡视员李永松说。
——10万列!11月15日,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缓缓驶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
跨越山海,美美与共,中欧班列筑牢中国与世界之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定增长,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力。”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中国经济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优势,新型城镇化、绿色化、数字化也在推动总需求潜力持续释放,具备应对外部不确定冲击、实现持续向好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许伟说。
调控彰显决心信心
回首来路,2024年中国经济答卷来之不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持续用力、叠加发力、更加给力,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我们贷款了1000万元,享受的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这笔资金的注入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资金需求。”贵州高速集团所属贵州中南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廷新说。
年内数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箱持续上新……实施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12月1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在临近年底收官之际,再次推动10个重大科技产业及40个配套项目实现开工,总投资114亿元。
预算支出增加,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关键支撑;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额度扩大,3.9万亿元为历年之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推出……“积极”成为今年财政政策的基调和特点。
“家里的洗衣机和油烟机都应该换新了,原价要3300多元,享受以旧换新补贴,能优惠近700元,真划算。”北京市民姚女士表示。
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出台两轮,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两新”领域,提升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领域,助推我国标志性工程建设……在“两新”“两重”政策推动下,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在实施层面,许伟认为,要增强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宏观政策与其他结构性举措的配合。提高发展质量,关键要靠落实好改革举措,接下来还要推动政策和改革协同配合发力,进一步增强各方面对明年经济发展的信心。
“财政政策强调增量,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各类政策将加大协同配合力度。”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
创新增添动力潜能
2024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创新驱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绿色转型,向“新”势能持续汇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高技术产业增势较好。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数字经济发展向好。11月份,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2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9.3%,均保持较快增长。
——智能、绿色转型持续。11月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60.6%、13.9%;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1%和10.9%。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后,是创新的中国积厚成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去年的24个,位居世界第一。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达341.7万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量的73.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关键词。
“未来产业已明确进入‘政策导入期’。”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下一步需要优化政策体系,特别是在产业链前后两端着力。在前端,要推动颠覆性创新,补齐科技成果转化薄弱环节;在后端,要开拓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以扩大需求带动产业发展。
许伟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推进应用示范;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市场化力量的结合,尤其是要注意激发创投和风险投资活力;要抓住绿色转型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催生更多科技和产业新赛道。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
德国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勒歇尔:
绝大多数在华德企希望持续深耕中国
德国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德中心联合创始人霍斯特·勒歇尔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依然保持韧性与活力,绝大多数在华开展业务的德企都希望持续深耕中国。他期待德中两国在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发展等领域找到更多合作增长点,携手应对逆全球化思潮。
勒歇尔说,中国经济的韧性全世界有目共睹。“近期中国提出一系列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的政策组合,我认为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发展势头,而且能够增强中国和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中国德国商会本月发布的《2024/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依然是德国企业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半数以上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92%的受访德企愿意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报告强调,越来越多的德企采用“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世界”业务模式。
“绝大多数在华开展业务的德企都希望持续深耕中国,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广阔的市场、日益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电动汽车产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活力等,为德国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勒歇尔说。
“我期待看到更多德中合资企业和双方更多样化的合作。”勒歇尔说,两国汽车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互利合作关系,供应链深度互嵌互融,为其他产业作出良好示范。在他看来,在中国市场发展和合作不仅能够帮助德企应对当前挑战,在中国完成的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同样能反哺欧洲市场。
谈及德中合作发展前景,勒歇尔认为绿色转型和数字化发展将是双方持续增进合作的关键领域。他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德中两国在工业绿色制造、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课题上有着巨大合作潜力。
勒歇尔指出,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阻碍欧洲自身的绿色转型进程。受关税影响的欧洲汽车行业对加征关税表示强烈反对,反映出这是非理性商业决策。
勒歇尔表示,期待欧洲、德国与中国在共同促进自由贸易、开放贸易和反对保护主义方面发出更多共同声音。 新华社法兰克福12月22日电
马来西亚智库区域策略研究所执行董事蔡伟杰:
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充分展现经济治理有效性
“尽管全球消费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中国经济仍保持增长动力,充分展现中国在经济治理等方面政策与措施的有效性。”马来西亚智库区域策略研究所执行董事蔡伟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仍保持4.8%的增长,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凸显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重要地位。
蔡伟杰指出,根据最新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因时制宜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将有力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减免税费,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蔡伟杰表示,中国还通过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和重点行业提供稳定资金支持。
“这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他说。
此外,蔡伟杰认为,中国近期释放信号,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信心,将是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动能的重要因素。中国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有助于确保资本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能。
蔡伟杰表示,在全球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背景下,中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加强科研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中国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高,不断创造新的增长动能。”
他还表示,加强与中国的贸易投资、绿色发展和互联互通建设等合作,有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未来,东盟国家与中国将迎来更广阔合作空间与发展机遇,有望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为实现可持续、包容性的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新华社吉隆坡12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