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莞澳“双城记”
东莞+ 2024-12-20 16:11:00

2024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在东莞市东阳光冬虫夏草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冬虫夏草(繁育品)质量评价研究及产品研发》项目负责人钱正明和团队成员和往常一样,进行科研工作。不久前,该项目作为粤澳(地市联动)联合资助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近年来,莞澳科技合作不断加深,多个项目成功入选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地市联动项目。这些项目促进了澳门科技成果在东莞的转化应用,也推动了东莞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莞澳优势互补 助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

冬虫夏草一直是中药材市场的宠儿。极端苛刻的生长条件使得自然产量极为有限,价格高昂,难以普及至普通消费群体。面对这一难题,东阳光科研团队迎难而上,2007年,东阳光将冬虫夏草繁育产业化立项,历经多年努力,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了濒危中药材冬虫夏草的产业化问题。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冬虫夏草繁育与产品研发重点研究室”在东阳光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在科研成果的推动下,东阳光冬虫夏草系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了鲜草、干鲜草、冻干草、含片、美容护肤品等多个领域,年产值已达数十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冬虫夏草繁育品的质量评价和产品研发水平,2017年,东阳光便开始携手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冬虫夏草(繁育品)质量评价研究及产品研发开展合作。在东莞政府的协调与支持下,东阳光集团与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联合成立粤澳东阳光冬虫夏草联合研究中心。

“东阳光有研发优势和大量样品资源,澳门科技大学在质量研究、药效研究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我们就此展开了深入合作。”在钱正明看来,中医药是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是国家在中医药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城市,澳门和东莞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大有可为。

“该项目于2022年立项,研发过程中,科研团队对冬虫夏草(繁育品)的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钱正明表示,截至目前共发表期刊论文12篇(SCI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国际专利1项,制订团体标准1项,开发新产品数个。此次合作模式,不仅为中医药发展拓展新渠道,更是莞澳科技在中医药领域的一次“双向奔赴”。

目前,该项目已有十款以上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推向内地市场,而澳门也推出了三款深加工产品。这些产品的成功上市,丰富了冬虫夏草产品的种类和形态,也为冬虫夏草的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项目验收现场

促进人才交流 协同攻关破解产业化难题

科研人才、经费过“河”,澳门与东莞的科技合作还在继续。

历经3年的潜心研发与紧密合作,由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普特”)承担的粤澳联合资助科研项目“锂电池制造过程中工业视觉核心技术与算法研究及产业化”于11月27日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针对锂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工业视觉核心技术与算法的重大突破,为锂电池行业的降本增效与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锂电池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奥普特是国内工业视觉光源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生产商,以机器视觉软硬件产品为主,目前正依托机器视觉技术不断向先进工业传感器领域延伸。

据项目负责人高红超回忆,早在2021年,公司机缘巧合下链接到粤澳联合资助科研项目,考虑到当时基于AI的机器视觉在锂电质检迫切需要新的技术理论突破,以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成像、算法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在了解到澳门大学高潔欣教授团队正是当前所需攻克难关领域的团队后,高红超坦言:“我们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和一群对的人一起打拼。”

项目针对锂电池制造过程缺陷样本少类别多、数据分布不平衡、产品换型频繁等突出问题,研究锂电池制造过程中工业视觉核心技术与算法研究及产业化。奥普特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将小样本学习及边缘智能技术应用于锂电池缺陷检测,研发一整套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中高性能视觉检测方案。澳门大学则专注于图像智能增强与高精度检测算法研发。双方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结合奥普特的实施经验与澳门大学的科研实力,共同研发出多项锂电质检视觉检测方案。

此后的日子,项目突破了四元数卷积神经网络等关键技术,还成功研发出基于边缘智能的锂电池缺陷检测技术,并形成了一整套高性能的视觉检测设备,为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视觉检测解决方案。

“此次双方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得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锂电制造企业的验证认可,已实现商用量产,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红超说道。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该项目还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获得了立项资金100万元的支持。

莞澳科技合作不止于此,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还促进了大湾区的人才交流与融合。目前正在澳门科技大学就读博士的杜先生是东莞人,同时他还是广东博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专业从事工业物联网技术服务,与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

“澳门科技大学的技术结合东莞的市场,将加速人工智能从技术变成真正的商品。”杜先生日常上演的莞澳“双城”生活,推动其产学研合作项目持续深化。

莞澳科技“牵手” 共谱大湾区创新华章

在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强劲的科技动能和创新活力引领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东莞拥有齐全、层次丰富、基数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链。据统计,东莞拥有工业企业超过2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更是突破1万家大关。在这片制造业沃土上,智能终端、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均涌现出位居行业前列的制造业场景大数据,展现出东莞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巨大市场潜力和迫切需求。

面对这一广阔的市场蓝海,东莞市政府积极作为,携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这并非东莞首次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寻找“月老红娘”。早在2019年和2021年,东莞科技部门就联合澳门科协,组织了澳门成果转化考察团来访交流,为两地科技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东莞市科技局与澳门科协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青年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时,东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也与澳门科技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为莞澳科技合作开启了新篇章。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东莞市科技局连续三年组织东莞企业参与“内地与澳门产学研合作路演对接会”。2023年,这一盛会吸引了13家东莞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参与,最终促成天地磁(东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行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与澳门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和高效转化。

莞澳科技“双向奔赴”的背后,是东莞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追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莞澳两地也展现出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东莞理工学院、澳门大学,共同建设“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这一举措不仅获得了省科技厅的高度认可,还被认定为首批十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更在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该实验室,多物理谱仪机室向澳门高校倾斜,澳门大学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也向东莞理工学院开放共享,实现了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实验室框架下,由27家用户单位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围绕中子散射科学技术应用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开放课题实施,为莞澳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莞澳科技合作成果还不断涌现,如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重量级科研平台的建立,不仅见证了湾区科技形成的强大合力,也为东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2024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逐渐拉开帷幕,以人才为画笔描绘的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新篇章还在徐徐展开。如今,莞澳科技合作的种子已在大湾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文字:周子怡 杨梓跃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