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连续五年获评“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东莞+ 2024-12-18 15:57:43

太湖明珠见证东莞高光!近日(12月14日),“202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盛典在无锡市举办,东莞连续五年获评“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由智联招聘、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参与组织评审。通过专业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多维度对城市就业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评选出了“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素有国内人力资源“奥斯卡”之称,东莞又凭什么能连续摘得殊荣?不妨让我们顺着2024年东莞市就业工作的年度亮点去寻找答案。

亮点1

精准长效助力招贤纳才

“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是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年打造的集城市推介、人才招引、政校企精准对接、校园大使推广等于一体的城市引才品牌,已成为东莞招才引智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接知名高校人才资源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市人社局高度聚焦产业企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创建校园东莞日“4+9”市镇协同联动机制,并在覆盖面、联动性、精准度和跟踪服务上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将北大、清华、北科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纳入其中,累计前往14座城市举办36场活动,访才行程超3万公里,组建近200名校园大使队伍,收取简历近2万份,现场达成就业意向超4000人。

例如,在北京专场活动中,东莞理工学院收到了近100份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博士的应聘简历;东实集团现场收到40余份博士简历;广东芯成汉奇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共收到80多份简历,包括10多份博士生简历,超出企业预期。

此外,历经15年沉淀,2024年东莞市(第十五届)校企洽谈活动推陈出新,以“市本级主会场+11个镇街分会场”形式举办,吸引259所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和超过1300家莞企齐聚东莞展开洽谈;落地24场“百校千企万岗”线下招聘+校企洽谈活动,组织227家企业赴市外精准对接32所院校,同时叠加60场“东莞云聘”活动,直播围观量达80多万人次,线上线下获取简历近6万份。

亮点2

暖心帮扶助力充分就业

完善未就业群体“发现 服务”机制,累计提供272.3万次分级分类服务,成功帮助10.5万人实现就业。在发现方面,加强大数据比对分析,联动多部门建立服务数据共享反馈机制,扩大在莞就业困难群体发现渠道并及时纳入服务范围。在服务方面,因应不同群体在不同阶段的服务需求,提供告知服务、基础帮扶、重点帮扶、部门协同等四级服务。健全线上线下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线上向云端拓展,建设“就莞用”信息服务平台,全省率先打造云聘公共就业服务大厅,创新开展“直播带岗”“直播探企”“莞职导”服务,推动求职招聘精准匹配。线下向基层延伸,建成69个就业驿站、1家市本级智慧零工市场、33家各具本地特色的镇级零工市场,串联已有的140个“就莞用”广场(零工服务点),推出“职等你”公交、“莞就业”职通车、“派岗到家”零工驿站等移动就业服务平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

亮点3

用心用情助力青年乐业

创新打造“青年乐业节”就业创业服务品牌,面向在莞高校毕业生,建立“1+8+100+N”长效服务机制,与8所在莞高校共建“就业创业e站”、聘请100名“东莞市高校就业观察员”和“N”名“就业陪跑员”,把服务送到毕业生身边。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实施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国内人才工作站,开展“校园东莞日”“名城名企Open Day”“青年就业暑期护航港”等活动,举办28场次公共就业服务“六进”校园活动,开展“携手莞邑千企 聚力青年乐业——2024年东莞人社局长千企行”活动,深入走访158家民营企业,累计服务高校毕业生超30万人次。面向困难高校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档”,优先提供就业指导、岗位信息机会等,帮助有就业意愿困难高校毕业生实现100%就业。

亮点4

及时高效助力企业用工

精准聚焦重点企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稳岗助企政策,春节期间新增实施企业新增就业补贴和重点用工企业外省籍员工返岗交通补贴,在春节后启动“日调度、日报告”机制,用好“就莞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用工服务专员作用,落实“一天联系、两天对接、持续服务、效果销号”,不断提高用工服务保障能力,累计解决全市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超35万人,有力稳定了530万左右的用工规模。

亮点5

全程扶持助力创业梦想

打造“创业东莞”服务品牌,优化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全额贴息政策,创新举办创业提升训练营,常态化开展GY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初创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培训等各类培训,举办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百团万人湾区行、创业沙龙、创业集市等创业活动,结合“百千万工程”举办全市性创新创业大赛,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贯通全程的专业服务。全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4亿元,直接扶持创业主体1258户;全市31家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孵化企业实有数达849家,累计吸纳就业3.43万人次。

文字:王子玺 图片:市人社局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