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装置“上新”,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动工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跑出“中国加速度”;遴选并发布首批23家单位作为我市首批重点培育建设中试平台,首个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揭牌成立,东莞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方式;高企培育再上新台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洞察、盘点东莞这座“双万”之城的年度发展,科技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维度之一——这是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必然,这也是这座城市创新发展,厚积向上动能的底气。
在人类步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周期的当下,这更是东莞这座城市再一次抢抓时代机遇,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勇攀科技创新的最高峰,以全新的身份在全球闪耀越来越璀璨光芒的必然路径。
即将过去的2024年,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最新进展,记者带你走进那些有望影响东莞城市进程的东莞科创的高光时刻。
追“新”求“质”:源头创新“上新”,中试转化创新探索
2024年11月,赛迪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入选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20强,排位由上年的第14位提升到第13位,研发投入和创新环境排名名列前茅。
这是2024年东莞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东莞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最新进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
东莞科技创新再添大装置。3月3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东莞举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会,标志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据悉,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同时,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从一期的100千瓦设计指标提高到500千瓦。
中国散裂中子源被誉为探索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散裂中子源持续稳定高效运行,已完成12轮开放,每年运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时长和效率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
目前已完成了超过1700个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成果,如锂离子电池特性、太阳能电池结构、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量子材料、功能薄膜、高强合金、芯片单粒子效应等,为国家诸多领域的战略需求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关键的研究平台。
当前,东莞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拥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6所高校、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一大批平台基地,构建起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并持续进阶前行,迈向“科创制造强市”的城市目标。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东莞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东莞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5项,立项数稳居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新增本土国家杰青1人、连续两年实现本土国家杰青项目立项。在省科技奖获奖项目方面,推动东阳光药业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技成果转化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在东莞,依托大科学装置、大平台等科研设施,东莞探索实践中试验证平台体系,以科技创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年,东莞围绕“8+8+4”产业体系布局,征求了51家中试平台入库,遴选并发布了首批23家单位作为我市首批重点培育建设的中试平台,推荐了10家中试平台纳入省发改委代表性平台候选名单。
如三叠纪(广东)科技公司的三维封装玻璃通孔(TGV)技术中试平台已建成国内首条晶圆级和板级生产能力的TGV中试线,今年营收已超过4000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东莞市微纳加工与器件制备中试平台,是整个华南地区第一个完全对外开放服务的8寸向下兼容的泛半导体微纳制造综合性开发与流片平台,已累计服务270多家单位近1300个技术服务项目,服务总金额超过1.3亿元。
在省级科技人才项目方面,东莞新增1个团队项目入选(黄焕忠院士),居全省地级市第二;新增51个个人项目入选,其中省平台个人项目23人,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创新前行:“科创生态雨林”加速育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东莞,科技创新的时代春风在雄厚的制造业应用场景中催生无限可能。东莞锚定“科创制造强市”的发展目标,在创新联合体、企业培育等领域取得快速进展。
“创新联合体”,是近年来科技产业界的高频词。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正在成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今年3月,东莞市首个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在东坑镇的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联合体汇聚了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和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突破。
东莞早在2022年就开始布局,探索实践创新联合体,成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城市之一。
当前,东莞创新联合体实践探索正从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领域逐步扩展到未来生物食品、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母机、硼药(BNCT)和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从以个体为主的“点”创新向以集成、联合为主的“全链条”创新转变。
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总数达3349家,高企数量预计达到 10200家以上,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全国第11。
在技术合同登记交易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东莞全市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509项,合同成交额75.57亿元,技术交易额67.68亿元,前三季度全省排名第三、地级市第一。
在人类步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周期的当下,东莞“科创生态雨林”加速育成,呈现出大战略、大平台、大学者、大突破、大项目齐聚的鲜明特色,在继改革开放后东莞抢抓时代机遇,成就“世界工厂”的美誉后,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在世界科创舞台上焕新东莞“科创制造强市”的城市名片。
总策划/雷石鹏
策划/敖剑锋 殷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