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莞生物月|张元亭院士寄语东莞:聚焦“智造”,争做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发展“先头兵”
东莞+ 2024-12-16 17:18:04

“东莞作为全球闻名的制造基地,希望能把生物传感技术与医疗器械设备当成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内起到先头兵的作用。通过系统研究与全面推广,探索创新路径,为大健康生态系统建立及新兴行业发展树立典范。”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IEEE终身会士(IEEE Life 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首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部主任张元亭建言。

12月12日-14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松山湖会议·2024在松山湖盛大举行。在本次会议的智库对话环节,来自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的院士、院长、专家、企业家等为东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的发展建言献策。

建言东莞:“做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发展的先头兵”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7亿,占全国人口15.4%。《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显示,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8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2.5%。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第一大‘杀手’,其死亡率远高于癌症。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而且,这一问题一直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仍在逐年上升。”张元亭院士表示。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张元亭院士认为,传统的“被动治病”模式已无法控制其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必须转向“主动健康”和“预防为主”的策略。国家健康2030方针政策提出的主动健康理念,正是基于改善国民健康整体水平重大需求而制定的国策。

张元亭院士进一步解释,实现重大疾病预防,早期检测、早期发现是关键,行业需要发展新的生物传感器及医疗设备来进行监测和观察,提前发现问题,早期干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不仅依赖于药物,更需要医疗监测设备尤其是无扰式可穿戴传感技术的支持,如进行无袖带动态血压等生理参数的持续监测。”

“我们不能只把精力集中到药物上,医疗设备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如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方面,它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张元亭院士开展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技术有20多年不间断历史,他分享了他的团队在无扰式血压监测技术上的突破,这类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可穿戴医疗级设备能够实现连续、实时的24小时血压监测,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东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张元亭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他强调,东莞作为全球闻名的制造业大市,拥有强大的电子、机械的产业基础,东莞不仅应继续保持其在药物制造方面的优势,更应积极拓展生物传感与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将此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东莞作为全球闻名的制造基地,希望能把传感与医疗器械设备当成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内起到先头兵的作用。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大规模推广,探索创新路径,为大健康生态系统建立,新兴行业发展树立典范。”张元亭院士表示。

据悉,张元亭院士2024年3月受聘成为广东医科大学心脑血管智能医疗器械领域首席科学家。2024年5月,广东医科大学与香港医学工程研究院签署“人工智能与心脑血管工程湾区实验室”(简称“AI心工程实验室”)共建协议签署,张元亭教授兼任主任,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前沿探索:人工智能与医学深度融合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领域的深度耦合也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发展速度。“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张元亭院士指出。

张元亭院士强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医疗和远程医疗领域的持续突破,其应用前景愈发广阔,未来将有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医疗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这不仅将使医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更将深刻改变亿万人目前的“被动医疗”模式从而早日实现“主动健康”管理范式的转变。

如何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

张元亭院士提出富有前瞻性的四层次融合框架,全面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创新链条,“应该从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到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再到新产品的创新研发,直至新生态的构建与完善,加速人工智能和医学的深度融合,以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文字: 张华桥 图片:受访企业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