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傍晚,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墨隐雅集落幕。13日至15日,一连三天的活动,赏非遗、品美食、观歌舞、聊文学,让市民游客舒心尽兴。“作家村”首款文创产品“diaiwai迪爱歪”文创八音盒公布,将来,逛“作家村”就能带回一份别具特色的伴手礼了。
“作家村”首款文创产品公布
墨隐雅集于13日傍晚迎客,现场,东莞非遗项目的扎染、麒麟、糖冬瓜等创意摊吸引了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而糖画、炖奶、糕点等美食则是孩子们心头好。此外,玉石、木器、陶瓷工艺品则为现场增添了许多“文味”。主题文艺演出中,歌曲《喜事好运滚滚来》、古典舞《只此青绿》、二胡演奏《忆江南》、手彩魔术表演等一一上演,丰富的节目引得众多市民围观喝彩。
最惊喜的是“作家村”首款文创产品的公布。这是一款八音盒,精心设计的木质榫卯结构融入了樟树、客家排屋、墨隐书房、黄皮树、麒麟等樟木头和“作家村”文化元素。扭动旋钮,随着音乐叮咚响起,两个娃娃从缩小的客家排屋巷弄里进进出出,煞是有趣。
据“diaiwai迪爱歪”品牌创始人梁善麟表示,八音盒的设计融入了“作家村”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景点,特别是主背景的樟树模型上挂着细小的祝福牌,希望每个人不但一眼能看出“作家村”背景,还可以感受到祝福。他说,将来这款八音盒将在“作家村”的书店(在建中)里发售。
记者从樟木头镇获悉,“作家村”将围绕四个方面精准发力:聚焦顶层设计,聚焦运营管理,聚焦产业发展,聚焦资源链接。同时,当地将积极推动媒体矩阵的宣发构建,以及数字创新营销和品牌活动策划。
知名作家雅聚“谈诗论文”
14日下午,墨隐雅聚之“文学论见”沙龙在“作家村”巾帼小院的花树下举办,数十位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与文学爱好者相聚谈诗论文。西风呼啸,气氛热烈。
众人聊得最多的是写作艺术。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林汉筠分享了自己创作文化散文的经历,“首先要像新闻记者一样搜集大量的素材,融入个人思考再融会贯通,写作要有自己的思想而非单纯堆砌材料”。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黎启天则谈了“一首好诗的要素”——完整的思想、明确的主题、意境、语言创新、哲学意味,“最重要是要有对生命意义的质问和探讨”。
新时代下,文学创作面临怎样的挑战及有什么应对之道?作家陈末认为,新媒体时代,读者们的欣赏阈值提高了,作家必须有“更强烈的痛感”才能写出打动人的作品。东莞评协副主席叶永胜则说,文学创作不妨多一点超前眼光,比如正在兴起的新工业文学,就是聚焦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环境中工人的故事,这个题材也需要作家们关注。
谈及文学与评论的关系,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院长王瑛说,作者与评论家从文本中看到的事物不可能完全重叠,这种“非重叠”越高,证明作品越了不起,所谓“千人有千个哈姆雷特是也。”
当天的文学沙龙话题广泛,从古体诗格律到利用互联网打造作家个人IP均有,含金量十足。此外,现场特地为作家“村民”魏红花的新书《云中雪莲》安排了节选朗诵环节,魏红花还为在场的文学爱好者进行了签名。活动气氛热烈,众人皆有陶醉之色。
“‘作家村’是一个诗意的磁场,从西北边疆到南方之南的许多作家,依然有共同的话题能够汇聚到此地,这里确实不负‘聚木成林,大有文‘樟’的美名。”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许燕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