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自带食材,自己动手,做一桌丰盛的美食
自带食材,自己做饭,自己保洁,流动使用,开放共享……在东莞市横沥镇石涌村,主要服务城市外来人口的“暖心共享厨房”正成为一道文明的风景线。
这里不仅有可口的味蕾带来生理上的满足,更有“家”的温暖带来心理上的充实。一个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小厨房,引燃了城市包容大爱的袅袅烟火。
一个小厨房
散发天南海北味道
四川青椒、广东焖鸡、湖南血鸭、广西萝卜……桌上的13个菜虽很家常,却几乎覆盖了国内几大典型菜系的风味口感。酸甜淡辣,这是天南海北的味道。让这些不同味道有效兼容的是坐在桌子旁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来自广东的区慧、湖南的姣姣、广西的阿冰……
本月聚餐时,谈起桌子上的菜,区慧很是自豪。她和朋友们是东莞市横沥镇石涌村“暖心共享厨房”的常客,每月至少来一次。作为主要攒局者,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区姐。“我们自带食材,每个人烹饪一道最拿手的家乡菜,十多个人共同享用,可不就是‘满汉全席’。”区慧的微信里专门有个聚餐群,群成员大多都是在石涌村及附近村落租房居住的城市外来人口。
在成为“双万”(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城市后,东莞提出了要让千万人口和城市共生共荣的口号。在这千万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超过70%,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严重倒挂。因此,如何让外来人口享受到城市发展红利就成了一个课题。
为了答好这个课题,近年来,东莞推出了两个文明共享计划,即“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和“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着重聚焦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从“硬件”和“软件”多方面着手,注入人文精神,让外来人口能够心有所向,心有所归。
石涌村为外来人口打造的“暖心共享厨房”就是“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落地实践的典型示范。石涌村在人流量较大且出租屋林立的广场旁,将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闲置空间翻新装修,形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厨房。
厨房内可以摆放两个圆桌,并配备了电磁炉、锅具、冰箱、洗菜池、调味架等工具,油盐酱醋调味料也应有尽有。使用者只需提前预约,便可自带食材自己烹饪,用餐完后要收拾卫生,让厨房回归原态,以供他人流动使用。
铁打的炒锅,流水的掌勺人。完善的各类硬件设施让这个不大的厨房很快成为了一个实用的共享开放空间。有不少就住在附近的租户丢掉了外卖,选择来这里做有仪式感的饭;丢掉了一个人的漂泊,选择来这里和朋友狂欢。自去年底对外开放以来,该厨房举办的各类聚餐和联谊活动已达30余场。
村里的不少本地人原本对占用空间修这样一个厨房供外来人口使用很是不理解。随着这里缕缕炊烟弥漫,香味四溢,质疑者们也慢慢赞同,有老人甚至主动送鸡、鸭过去,为使用者无偿加菜。
横沥镇宣教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张野表示,“暖心共享厨房”在隔坑等村也有落地,已逐步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政府希望能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让外来人口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能找到归属感和家的温暖。
■石涌村为外来人口打造“暖心共享厨房”,引燃了城市包容大爱的袅袅烟火 横沥供图
一个“爱之家”
燃起自在快乐温度
家的温暖,这对于众多在莞打拼的外来人口,尤其是没有成家立业的莞漂来讲,是一个略显模糊的字眼,但发生在“暖心共享厨房”里的不少人物故事能让其具象化。
严格意义上讲,区慧已不能算是外来人口了,她已经嫁到了东莞,成为本地媳妇。但她却非常享受和朋友一起到“暖心共享厨房”聚餐过程。在她看来,把朋友请到家里或酒店里一起吃饭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中国式饭局”的拘谨客气感,标准化地走流程,小心翼翼没有感觉。
“温馨,有人情味,打工人不会被看不起,不管大家有家没有家,在这里都能找到家的温暖和随意。”区慧表示,和朋友聚在一个温馨的第三方空间内,轮流下厨比手艺就轻松随意多了,更能感受到自在快乐。
最能为这个观念提供注脚的是阿冰的故事。自2009年从老家广西来东莞后,阿冰从事过多份工作,做过流水线工人,摆过地摊,如今是一名外卖员,莞漂多年,在结识到区慧等一帮朋友后,她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送外卖的时候,她经常中午1点才急匆匆吃一口午饭。聚餐时,她则有机会慢下来品尝佳肴。因此,“暖心共享厨房”里一有活动,阿冰都会热心参加,外卖的单不接了也要马上赶过来。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摆弄桌椅的脏活累活,她也是积极抢着干。
来的次数多了,阿冰在这间厨房里扩大了朋友圈子,性格也乐观开朗了不少。“这里就是我的家,还是娘家。”被人催促要赶紧成家时,她会哈哈一笑。
姣姣是个在幼儿园工作的00后,原本她不怎么做饭,打蛋的时候都要询问别人要不要加盐,在参加了几次聚餐后,她的厨艺大涨,已经能独立完成几道菜。军香在驾校工作,她也是每次聚餐必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开放式聚餐让她意外感受到了循环农业的乐趣。每次吃完饭,她都会把剩饭剩菜带回去喂鸡,并畅想等把鸡喂肥了杀掉再带过来煲汤。
一个好平台
汇聚公益友善力量
区慧本身还是东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横沥分会的会长,喜欢交际的她几乎把经常一起在“暖心共享厨房”聚餐的朋友都发展为了协会的会员,并组团来运营这个厨房。
此外,石涌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化馆就在厨房的附近。以这些场所群为阵地,区慧带领团队经常开展各类美食、文艺公益教学课和亲子活动,主要惠及的群体就是附近出租房里的各类租户。
10岁的丘紫芯和父母租住的地方离“暖心共享厨房”不到10分钟步行路程。上周末,她就在妈妈的陪同下来这里参加了汉堡包DIY活动。拿着自己亲手做的汉堡包,丘紫芯格外有成就感,直言比外面店里的香很多。
授课的老师吴小妹是专业的烘焙师,她是区慧发展的志愿者。这次活动有20多个小朋友报名参加。吴小妹从自己店里带来了面包坯,培根、番茄酱、沙拉等成品原材料,一步步教孩子们组装。小朋友们对这样的动手课程都很积极,有人在家里挑食不吃青菜,但当自己造出一个汉堡包时,很快就把青菜吃得一干二净。
这已不是吴小妹第一次开展这样的美食培训了,之前,她还教孩子们做过蛋糕和柠檬茶。看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子女能够在城市里开心地成长,她很有同理心。小时候做过留守儿童的她希望孩子们的童年不像自己当年那样匮乏,能有更多丰富的活动,尤其是亲子方面的。因此,对这样的活动,她总是乐此不疲。
现在,每到重要节假日,“暖心共享厨房”热闹非凡,总有各式各样的活动上演。接下来,区慧还准备通过“美食诱惑”把更多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吸纳进来,让更多的人在这间厨房里长技能交朋友。
“这里不仅有家的感觉,能提升情绪价值,还应该是一个平台,能提供人生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