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只有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部分产业成为高效率社会生产的基石和支撑,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第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一定是高质量发展,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任务。第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有效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冲击,正使全球产业链逐步向区域产业链转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东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一方面,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东莞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是传统制造业,应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使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支持“链主”企业领航发展,围绕制造业骨干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仅代表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同时也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极高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力。东莞应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为东莞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
(二)着力发展数字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首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建设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融合发展的数实融合平台,推动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然后,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应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应用,搭建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提升集群数字化管理水平。最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东莞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动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发挥源头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源头创新平台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东莞拥有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正在积极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发挥源头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加快建设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大科技成果对接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举办力度,为科技成果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和产业的精准对接。
(四)完善现代化金融体系
着力构建多元化、运转高效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领军企业等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如针对数字经济产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产业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力度;针对初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提供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解决传统金融体系“重抵押”与科创企业“轻资产”之间存在矛盾;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根据企业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提供中长期融资产品,以支持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和研发;针对规模较大的科技领军企业,因其市场相对成熟、创新基础雄厚,应提供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相结合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五)人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面向全球招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企业家,建立匹配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梯队。同时,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扩大创新创业人才规模。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开展课程开发等,为产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