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市民生态文明意识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东莞+ 2024-12-12 08:45:3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不仅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也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原则。《决定》强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把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制机制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城市空气质量同比改善,优良天数达标比例总体上升,人民群众对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感觉更加直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莞外来人口总规模达795.22万人,占同期常住人口的75.98%,位居全国首位。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外来务工人员众多,人口结构复杂,持续性生态教育的难度较大,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任重道远。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大格局。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绿色,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构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大格局,用生态意识浸润人心,促进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养成。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完善生态治理与宣传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增强生态治理与宣传工作的联动效应,重视构建跨部门宣传协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住建部门、农业与农村事务部门、工业与信息产业部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共建、信息共同、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性以及行动协调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教育、宣传、传播的有效性。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数字化平台。搭建优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平台,完善优化线上预约功能,拓展生态文化传播模式,连接优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利用360VR等技术全景展示,使生态文明教育及传播更加生动,使之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全市现有的科普、社科普及基地、自然学校等资源,推进市级自然教育基地、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借助生态文化的教育作用,可以将生态知识、生态理性以及资源生态观念转化为民众内心的认同与行动,从而自发地形成生态意识与实践。全市自然保护地、林场、博物馆及景区等机构,充分发挥其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策划并实施一系列内容充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生态文化活动,以大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依托银瓶山森林公园、同沙生态公园等自然资源,开辟更多的游憩、休闲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共享自然的机会。同时,各镇街(园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活动方案,通过举办政策法规解读会、教育培训、技术分享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生态工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领域的宣传教育。

引导企业主动履行环境教育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培育专业的生态环境讲解员,积极参与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文化传播,提升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选取一些代表性强、影响面广的环保设施作为示范点,打造成为环保教育基地,通过公开环保设施的运营情况,如污水处理效率、水质监测结果等,提高环保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公众的信任感。总结全市现有环保设施对外开放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启发式环境教育和生态研学活动,推动更多公众走进环保设施,实地了解环保工作的流程和技术,增加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认同。鼓励企业探索和拓展更多行业领域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机制和方法,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环境教育体验场所、环保馆,开设环保科普课堂等。镇街部门可以与属地企业合作,吸引企业赞助,在全国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助推“百千万工程”,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尚。

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传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与大众化传播,既是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内容。东莞市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当加强生态文明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为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提供学理依据和技术支持。鼓励师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如开展生态环境调研、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组织环保公益活动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市科协、社科联及教育部门应设立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课题,聚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以及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话题。在莞学校特别是高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采用“走下去、走进去”的方式,利用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平台,开展“莞邑专家讲生态”系列活动,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真正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使生态文明成为千家万户共同的价值追求。

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素养。一枝一叶总关情,东莞蓝,需要每一位市民共同建设;东莞绿,离不开全体居民的悉心呵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应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等,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节约能源、垃圾分类等一系列低碳行为,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引导公众养成简约适度、低碳环保且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壮大自然教育志愿者队伍,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为建设美丽东莞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系东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文字:张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