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社区公共空间迎来创新变革。近期记者走访了惠城两处老旧空间改造,它们在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的同时,积极创新、延伸公共空间功能。在惠城江北街道,共邻社区小红楼以共邻为核心,连接人、建筑和环境,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桥东东平村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美丽庭院 + 创业基地” 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新旧交融活力尽显。
江北共邻社区小红楼
旧改新范,“共邻”理念融入社区空间
在惠城江北片区,有着一家以“共邻”为品牌理念的社区空间。它通过改造老旧建筑,使旧建筑焕发新活力。同时,以共邻为核心,连接人、建筑和环境,以自然为媒介,将艺术生态、人文等多个理念融入其中,以低碳式办公及创意社区为先导,建设成为惠城知名的城市型创意自然社区。
近期,记者走访了共邻社区小红楼。站在庭院中间,抬头仰望,朱红的墙身透着古朴韵味。楼体周边,绿植错落有致,外墙覆盖着生机勃勃的绿色藤蔓,红砖铺就的步道,两侧繁花似锦。
如何融合“共邻”理念进社区公共空间?共邻自然社区小红楼品牌创始人、主理人郑艺坛说:“主要过‘三环’融合‘共邻’理念,为社区发展赋能。一环,空间环境共邻,借区域巧妙衔接,凝聚空间,催生良好工作交流合作氛围,助力企业便捷协作。二环,自然环境共邻,凭花园式庭院,融自然、通风与办公空间,营造生态健康多元创业空间,舒缓压力激发灵感。三环,沟通环境共邻,定期办聚餐、交流等活动,增进企业间了解与合作。
2023年6月,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惠城区关于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其中强调,惠城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和楼宇经济,提升中心城区能级。
当谈及共邻社区小红楼如何契合政策导向,以惠城城市更新为契机,助力惠城城市功能与空间优化。郑艺坛说:“它不仅重塑了建筑的外在风貌,更在功能层面实现了深度的拓展与创新”。或者说,小红楼在激发片区活力、提供创业基地,打造资源共享的创业环境,提供了一片有形象、有品质、有魅力、有影响力的自然生态社区空间,以经济与生态双赢格局,塑造低碳办公和创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片区树立城市旧改项目的新典范。
今年8月,惠城区召开“发展文化新业态 建设高品质城区”座谈会。会上政企齐聚一堂,深入交流,共商城区发展大计。其中提到打造邻里中心,链接起更多社区,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年轻化、更有鲜活感、更具品质性。记者获悉,共邻自然社区已进驻约 32 家涵盖多领域企业,且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设计沙龙等活动,成为富有文化与创意活力、颇具知名度的特色场所,吸引各方参与互动。
东平庭院改造
旧韵新章,拉动庭院经济热
除了江北共邻社区小红楼的热闹非凡,记者还想起了桥东街道东平村,这个惠城区闹市区的城中村。这里建筑集中,历史跨度大,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到现代新建的民房,种类繁多,极具历史价值,尤其是惠城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梁氏围屋,更是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随着城市建筑更新,这些老旧围屋日渐被遗忘,荒废的角落与周围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而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的有力牵引下,东平村正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重焕新生。如今,东平村上东平片区正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精品村项目,着力打造集滨江体验、商业发展、游览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并积极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种与共邻社区小红楼截然不同的景象。
近日,记者探访了一家隐匿于东平村的别致之地——“芊兮”蛋糕店。踏过门槛,在“年过半百”的龙眼树下,古风庭院,雅致客厅、木质餐桌、石子小路相映成趣……在院子主人的打造下,爷爷奶奶传承下来的乡村老房子,披上质朴新装,浪形不规则的挑檐、没有刷过的黄土墙,和整个村子底色相融,厨房则采用大面的玻璃,让干净明亮的环境一览无遗。这种新旧结合的风格和环境,是家乡古韵味,也是新国潮。新旧交相辉映,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不少年轻人三五成群闲坐与此,享受着悠闲的下午茶时光,轻声交谈。
简单逛逛,发现在东平村上东平片区,还集聚了诸如育记河鲜、百信食府、墨韵雅居设计等特色饮食、创意设计商家,它正以“美丽庭院+创业基地”的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述说着“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这些乡创客”的改造项目“百千万工程”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却映射出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的大趋势。可以说,东平村的庭院改造,是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是城市更新发展中的特殊符号。
近年来,惠城积极以“景区带村”推动文旅特色镇(村)建设。鼓励各镇街结合乡村文旅特色镇(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酒店(民宿)集聚区,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支持历史文化名镇(村)、文化和旅游特色镇(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创建工作。逐步形成“景区带村”发展格局,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主题精品线路,为乡村振兴发展聚人气、添活力。
同时,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城区将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惠城区在文旅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激发文化创意,实施精品建设,深度激发水东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聚变效应,继续推进祝屋巷、33号青年公路街、读者文化产业园、野岛文化生活区建设,争取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惠报全媒体记者叶文青
一审:林海燕 二审:刘恒志 三审:吴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