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全面建成卒中防治网络,提前一年达成“每50万人口一家卒中中心”目标
东莞+ 2024-11-30 22:26:24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卒中的救治是生死时速,在“急救黄金时间窗”内,卒中患者要被送到具备溶栓、取栓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近日,第二十七届中山神经病学论坛举行了广东省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的授牌仪式,东莞市共4家三甲医院获得三级医院卒中中心称号,3家二级医院获得二级医院卒中中心(含建设)称号。

至此,东莞市已经拥有7家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和15家二级医院卒中中心,卒中防治网络已全面建成,提前一年完成广东省“每50万人口一家卒中中心”目标。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东莞在卒中救治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为广大市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覆盖全市的卒中救治网络将为卒中患者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救治服务。

四年30多次走访、调查、指导

回首过去,东莞市卒中救治网络的建设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面对卒中高发病率和血管再通治疗率低的严峻形势,在市卫生健康局的积极支持下,东莞市神经内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原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陈仰昆教授带领全市卒中质控中心专家,在四年中30多次到二、三级医院现场调研走访,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积极协助各医院完善卒中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接受过指导的医院卒中中心全部成功通过评审认证,成为东莞市卒中救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发挥了积极作用,医院不仅是市神经内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的依托单位及城市卒中地图的管理单位,近2年在国家三级卒中平均综合排名前100名,参与到每次对二级医院卒中中心的指导工作中,为全市卒中网络的构建起到关键的作用。

积极缩短“起病-来院时间”

然而,成绩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陈仰昆教授指出,东莞已经建成的22家卒中中心的院内救治效率是比较高的,主要核心指标“入门-溶栓”时间(DNT)中位数已经在35-40分钟以内,这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已经很小了。当前最大的差距是“起病-来院时间”,主要涉及到患者或家属自身对卒中认知的显著不足、社区卒中防治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

近期,陈仰昆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面向东莞市内11家医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只有大约20%左右的市民在中风后能够在6小时内来到医院。“这一数据令人警醒,也让我们看到了提高6小时内就诊率的紧迫性。”陈仰昆教授说。

卒中科普宣传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溶栓率,缩短“起病—来院时间”,东莞市卒中医学同行们正在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点。“为了缩短起病到来院的时间,需要各卒中中心加强与社区卫生中心及社区的紧密联系,构建卒中防治全链条。通过走进社区进行卒中高危筛查、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市民对卒中的认识等措施,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市民卒中后的及时就诊率。”陈仰昆教授补充道。

未来建成卒中防治典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莞市推动卒中防治工作中,政协提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卫生系统的政协委员及致公党东莞市第四支部主委,陈仰昆教授的政协提案《关于深化医防融合、做好社区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的建议》得到了市卫生健康局、道滘镇人民政府及镇人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日前,由道滘镇卫生健康局率先发布《道滘镇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了切实提高辖区群众卒中及时就诊率的目标,制定了辖区内卒中救治协同、推动卒中高危筛查进社区及面向高危患者加强卒中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表示,将积极参与到道滘镇的卒中防治工作中。通过这一举措,东莞市将逐步提高卒中识别率和卒中预防管理水平,为构建卒中防治全链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回望东莞卒中救治网络建设那一幕幕的难忘历程,陈仰昆教授说得最多的是:“只有想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东莞市卒中救治网络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东莞也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卒中救治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莞将成为一个卒中防治的典范城市,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市卫生健康局、医院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