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风阵阵、波光粼粼的麦洲岛上,安然耸立一所以治疗精神疾病为专业特色的公立医院——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每逢周末,在医院大堂或病区一角,有一个人,不管春夏,还是秋冬,义无反顾地给病友义务弹钢琴,用音乐陶冶情操,用快乐治愈伤痕,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经过多方打听,方知这个用音乐为病友疗伤的“专业人士”竟然是该院党委书记潘海恩。
潘海恩是江西宜春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读了二年制高中,经过预考,才有机会高考。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第二次高考,成功上岸。他的愿望是做外交官,因为分数不够,被医学专科学校录取,从此走上公共卫生的道路。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无人做过医生,也未曾想到这辈子会与医生这份职业相随相伴。只是大哥考上吉林大学,十里八乡,轰动一时,自然成为弟妹学习的榜样。另看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深深触动他幼小的心灵,知道必须发奋图强,努力读书,才能成为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那时,学校资源匮乏,一个宿舍住十几个学生。夏天蚊子叮咬,冬天寒风刺骨,在学校读书,其实是一种煎熬。只是,读书条件如此艰难,没有让他畏惧退缩,反而激发滚石上山、刻苦鏖战的勇气。清晨,在红薯地里背英语;夜晚,借助微弱的煤油灯背历史。常言道:“少年时学的,好比石头上刻的。”直到今天,仍有许多高中课本知识能背诵。
对潘海恩来说,进入宜春医学专科学校读书,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切那么新奇,一切那么陌生。只是,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要学好,真得“吃尽苦中苦”。他坦言:“如果想投机取巧,千万别学医。不管是开出药方,还是拿着手术刀,都关乎生命。”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像华佗一样救死扶伤。否则,就是庸医,不谋财,也害命。
在宜春医学专科学校读书,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都是海量知识,涉及组胚、解剖、病理、诊断、内外妇儿、医学英语等众多课程。那时上课,没有多媒体、VR、PPT。只是老师教学能力强,总能将深奥的道理讲清楚。而他,一个高中生突然进入医学领域,感觉奥妙无穷,特别兴奋,再苦再难,也感觉不苦不难。记得第一堂解剖课,就是围着一个真实的人体头颅骨,听老师讲解头骨名称和神经血管经过的腔洞孔管。
大学毕业后,潘海恩被分配到宜春市卫生防疫站工作,寒暑易节,奋斗七年。1994年,一个偶然机会,看到石龙医院招聘人才,受“改革风来满眼春”的影响,放弃稳定工作,毅然选择南下。
所学专业是公共卫生(也叫预防医学),麻疹、乙肝、结核、非典、新冠疫情……这些传染病,一个不漏,他都遇上了。只是看到现在麻疹、乙肝、结核发病率这么低,也将非典、新冠疫情阻击在安全防线外,就非常有成就感。从普通医生起步,2008年任石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2014年负责筹建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出任院长兼书记;2023年出任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来到麦洲岛后,开展工作调研,发现原来病友来医院就上锁、上电、关禁闭的现象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悉心关怀和温暖救护。查房时,看到康复中心有一台三角钢琴,从小喜欢音乐的他,感觉有些兴奋,就想通过钢琴给病友提供帮助。
因为特殊的因素,该院一度封闭管理。如何增强医护信心,如何打破病友僵局,让他这个党委书记深思。脑际灵光乍现,想到钢琴,想到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沉静、舒畅、自由。于是,他尝试演奏几首歌曲,把录音发到工作群,反响出乎意料——非常大。后来,看到成人精神科和儿少病房均有音乐治疗项目,临床医学也充分证明,受精神心理健康困扰的人群通过音乐可以达到稳定情绪、优化状态甚至治疗疾患的作用,经过反复思考,他毅然决定将 “音乐治疗”排上日程。清楚记得7月15日那天,将钢琴修好,摆在门诊大厅。他身先士卒,现场弹奏,当悠扬的琴声在医院上空久久回响,不管是医生,还是病友,不管是过客,还是陪护,都会停下匆匆的脚步,去聆听音乐带来的喜悦与幸福。后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确定每周日上午十点,雷打不动,到点“开方”,名曰“音乐处方”(也称“钢琴处方”),由潘海恩长期义务弹奏。迄今,已连续“开方”一年零四个月,弹奏近百场,参与病友和市民超过一万五千人,还被省(市)、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如今,“音乐处方”成为了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个叫得响的公益品牌。
△潘海恩利用业余时间为病友演奏钢琴
笔者好奇,来自农村的他,怎么会弹钢琴呢?他笑着说,虽出身农村,但家庭氛围好,几个哥姐都会拉自制的“蛇皮”二胡,从小就被熏陶。小学时边听广播边记简谱,初中、高中、大学经常抄杂志上的流行乐谱。除此之外,他喜欢吹笛子,拉二胡。结婚后,有了儿子,为了让孩子学好钢琴,他是“沉浸式”在琴房陪同,完全自学,慢慢会弹奏了。如今,他可以盲弹200多首歌曲,包括《不如见一面》《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天路》等。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潘海恩惊喜地看到,“音乐处方”虽是非药物治疗方法,却是药物无法替代的疗愈措施之一。病友根据音乐进行节拍击打、共同演唱、互动感受,成效明显。专业人士介绍,音乐治疗可以让病友产生一定多巴胺等开心元素,让人共情,让人空灵,心情舒畅,思维归常,潜移默化,能够起到心理宣泄与精神抚慰的作用。很多病友在“音乐处方”的治疗下,竟然奇迹般好转,出院那刻,还来找他道别,感谢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梦想。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潘海恩从医已经三十七年,在一些权威学术刊物发表文章,也获得省(市)级多项奖励。从宜春来到东莞,可以说实现了人生理想。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估计会很不舍。只是,调整好心态,也许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也许去做志愿者,把钢琴弹好,把二胡拉好,把口琴吹好,将快乐带给每一位病友,让他们在欢快的日子养好病,健好身,早日回归社会。
迄今,他坚持看英文著作、听英语新闻,能讲流利英语。医院收治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的病友,能用英语直接交流,不用聘请翻译。得知他是医院党委书记,而且懂英文时,往往显得很吃惊。因为激励的作用,病友痊愈通常会快一点。
△潘海恩在认真“开方”,为病友演奏钢琴曲
【作者简介】罗建云,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政协报》特约通讯员、《中国新闻》特约通讯员、民进全国新闻宣传特约通讯员、民进广东省委会文化出版专委会委员、《潇湘文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