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领域应用装配式材料,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在工业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生活领域,扎实推进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公布9个“无废园区”典型案例,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是广东省唯一的代表,荣膺全国“无废园区”。
东莞坚持高位统筹、系统推进创建“无废城市”,松山湖高新区压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责任,创建“无废园区”,推动固体废物产生源头、中间过程和末端处置全链条管控工作,为全国产业园区树立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源头削减
产业园区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细胞工程。
松山湖高新区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出台《松山湖高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推动年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00吨以上的企业开展排污许可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截至2023年底,园区内相关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超过50%。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聚集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招引企业,不仅重视“招商引资”,更注重“择商选资”。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项目落地,一直将环保前置。一个项目能否在松山湖落户,不管规模有多大、不论税收有多高,只要环保不过关,就实施“一票否决”。
其中,2010年松山湖高新区曾婉拒一家世界500强食品企业。这家企业每年要消耗上百万吨煤炭,产生大量烟尘,而且项目与园区定位及产业结构不匹配。衡量各项要素后,园区接受生态环境部门意见,拒绝高污染项目入园,从源头削减污染源,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不仅帮企业算经济效益账,也算生态环境账。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家摒弃“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把关下,高污染企业被婉拒,一大批优质产业企业相继成行成市。
近年来,松山湖高新区引进华为机器、新能源、生益科技、易事特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同时,不断完善资源能源集约化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动企业节能循环化改造、绿色清洁生产、太阳能光伏发电、循环低碳园区建设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聚焦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实施高质量发展措施,开创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通过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验收,同年获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现能源、资源产出水平进一步提高,能耗水平显著降低,园区单位GDP能耗在2015年0.152吨标准煤/万元基础上持续下降,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英国、日本分别为0.162、0.242吨标准煤/万元),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逐年降低,2022年园区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仅为0.019吨/万元,跻身全国产业园区前列。
过程管控
“无废城市”不是没有任何固体废物,也不是固体废物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环保前置的基础上,东莞主动做好预防策略,根据产业和企业的特点,聚焦工业、生活、建筑三大领域,构建全链条固体废物管理模式,实施全过程管控,推动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站上“双万”新起点,东莞引进了一大批重大项目,无论是总部项目,还是增资扩产,都意味着大规模的建设工地。重大项目现场,一边是抢抓建设“黄金期”的火热氛围;一边是融入“无废”理念的具体实践,推动一大批在建项目落地“绿色建造施工技术”,实现“城市建设”与“无废园区”融合发展。
“左,再往左一点……”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项目建设现场,建筑工人正进行建筑外立面幕墙的吊装作业。与传统的建设方式相比,工人运用绿色建造施工技术如同“搭积木”,省时、省力,更环保。在施工中,工人运用机械设备吊装幕墙部件,即可以实现组装墙面墙体,没有金属切割、不用砂石浇灌,不会产生噪声,也没有金属尘埃污染,也减少了工业固体废物。
如今,东莞积极推广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减少现场施工作业,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据承建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主体使用可重复利用模板、节能墙体材料、再生低碳混凝土和砖块等绿色建筑材料,减少了固废和碳排放,从源头解决固废处理“老大难”问题。此外,废旧模板、钢管,摇身一变成为了工地的人行通道桥、架空层围挡;混凝土余料废料用作硬化临时道路……这些都是建筑固废在东莞“变废为宝”的缩影。
东莞还积极探索和推进“工业上楼”,一大批建设项目不再向下挖土,而是主动向上拓空间,通过提高容积率,实现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跃升。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建设初期,到处都是工地,许多建筑物都往地下至少挖两层,“渣土多、扬尘多。”
如今,建筑项目不挖土,既没有渣土运输处置的烦恼,也没有工程车辆扬尘、破坏城市路段的担忧。“工业上楼”模式的推动,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也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业空间,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作为世界制造名城,东莞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动能,减少城市固体废物。其中,在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干化技术,实现大规模减量。通过通风、加热等手段,使污泥中的水分蒸发,从而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从2022年起,松山湖高新区的污泥产生量同比下降1.05万吨。园区还充分利用光伏发电项目,填补园区绿色电力空缺,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构建起多元、环保、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达到能源及资源产出水平提高,能耗持续降低,工业固体废物持续减少的良性循环。
日常低碳
创建“无废城市”,共建“无废园区”,共享“无废”成果。
在东莞,创建“无废城市”已成为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广大市民群众都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资源共享、绿色消费、光盘行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崇尚简约生活,避免过度消费,是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行动选择。
在工业领域,东莞积极开展“无废实验室”创建试点;推进“无废景区”“无废工厂”“无废酒店”“无废机关”等“无废细胞”创建;开展危险废物仓库标准化建设、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延伸服务试点,进一步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在生活领域,高水平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建筑领域,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形成常态化规范管理机制;支持开展“无废工地”创建评选工作,打造绿色标杆,引领绿色施工新风尚。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幸福花园是松山湖高新区的公租房,小区有17栋高层,户数3386户,常住户数2300户,常住人口4600人。这是东莞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的第一批试点住宅小区,至今已实行垃圾分类4年。
走进幸福花园小区,大家会看到3个进出口宣传栏上,都张贴“本区域已经实行垃圾分类”提示海报,电箱上、路灯上、大堂里都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海报,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如今,小区实行定时投放+误时投放模式,设置6个分类投放点,细化成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生活垃圾分类是“无废园区”的“关键小事”。东莞持续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小区”等活动,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宣讲工作,践行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的理念。充分利用已打造的生活垃圾示范点、街道、居民区的示范效应,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轻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打造优良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如今,松山湖高新区实现所有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工作提档增效,是松山湖高新区公众参与“无废园区”创建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日常低碳”的缩影,大家齐心协力让绿色环保之风吹进东莞各个角落。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今年3月24日,2024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半程马拉松期间,首次融入“无废”理念,12000名参赛选手以行动减少固体废物,擦亮“无废马拉松,绿动松山湖”品牌。赛前,松山湖高新区落实“无纸化”,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电子参赛指南、秩序册,倡导选手自带水杯、骑行、步行或公交。赛事接驳、引导、直播等车辆也均使用新能源汽车。赛中,在补给点提供15万个可回收利用的纸杯,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从源头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赛后,立即安排垃圾收运车辆开展沿途清运,确保垃圾及时清理,快速完成收尾工作。
“无废马拉松”让更多人认识东莞、走进松山湖,为“无废园区”作了生动的注解。大家见证环保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做起,共建共享“无废园区”。东莞将持续开展更多“无废+”体育赛事、“无废+”节庆活动等,利用群众知晓率高、参与度广、喜闻乐见的活动平台推广“无废”理念,巩固“无废园区”成果,为创建“无废城市”贡献更多智慧和东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