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授予100个单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98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榜上有名,获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事业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在新时代呈现出保护传承发展的新气象。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履职尽责,实干担当,拼搏奉献,涌现出一大批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绩显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是其中的先进集体之一。
就在刚刚(10月29日下午),《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举行,通报该条例的有关情况。这部将于2024年12月1日施行的条例,标志着东莞非遗保护工作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也是全省地级市中第一部综合性非遗条例。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出台,堪称东莞非遗系统性保护走在前列、成果丰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东莞特色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之路,以系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实践,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有力展示既传统又现代的东莞城市形象。
截至目前,东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54项、市级以上16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其中有4人已完成国家级传承人公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7人,市级非遗传承群体3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9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非遗研究基地1个、非遗工作站1个、非遗工坊1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6个、非遗工作站13个、非遗工坊4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48个。
《决定》希望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以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为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再创佳绩、续写荣光。
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目标任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延伸阅读
有一种传承,叫莞脉传承
有一种创新,叫守正创新
一、保护创新:构建系统性保障体系,夯实东莞非遗保护和发展基础
坚持保护为先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系统性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21年出台《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推动非遗保护与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2024年12月1日施行,将是全省地级市中第一部综合性非遗条例。二是搭建理论研究平台。2014年在广东率先创办非遗专业理论研究内部刊物《润物》,研发出东莞非遗传统文化课程及系列PPT。三是呵护传承人健康。2019年在广东率先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健康档案与跟踪服务机制,每年免费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专业健康服务。四是落实非遗整体保护。依托东莞水乡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和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将大力推动水乡文化(东莞)生态全域与整体保护,并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五是建设数字化保护体系。依托“文化莞家”打造非遗数字化动态管理平台,实现非遗保护工作全方位可记、可见、可传、可管。
二、传承创新:搭建非遗现代传承平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国家战略
坚持以非遗传承弘扬和区域合作为抓手,强化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一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非遗展销平台。以东莞传统趁墟习俗为依托,2016年创办“东莞非遗墟市”,通过逐年升级发展为“粤港澳非遗墟市”,汇聚粤港澳非遗项目,成为粤港澳非遗产品展销、交流、研究的崭新平台,对促进人文湾区建设作出贡献。二是创新非遗数字化传播和线上服务。东莞非遗形象代言IP人物“非遗小姐姐”,从2020年开始持续在抖音、微视频等媒体推出系列短视频、直播活动。推出非遗墟市小程序,升级开通抖音店、视频号店,同步展销产品覆盖全省21个地市,品类总量超1000件,是广东最丰富、最集中、最具地标性的非遗产品线上展销平台。三是打响非遗品牌活动。结合传统节日,自2021年起举办“江湖山海”系列活动,联动全市打造东莞龙舟月、东莞采香节、岭南开腊日暨腊味节等非遗品牌系列活动,推出“时令东莞”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非遗过大年”“东莞非遗季”等专题活动。四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传承。2014年以来开展“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从2017年起广泛联动社会各界累计开展活动400多场,受惠学生达100万人次,以示范性成效带动全市逐步迈向“非遗在校园”。2021年至今,东莞共计有8个案例入选省的十大精品案例或优秀案例,东莞市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2021年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2024年创新依托“在校园传习基地”开展“非遗实践老师”培训,成功培养了30多名校内体艺老师,培养非遗校园工作的师资力量。五是提升非遗展厅影响与讲解服务水平。2016年对外开放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是目前全省地级市中最大的非遗展示厅,每周末定期开展公益非遗课堂、非遗展演,是接待重要宾客、市民参观、研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平均接待量超7万人次。为提升展厅服务,东莞非遗志愿者讲解员服务队45名讲解员、35名小小讲解员于节假日为市民提供多种语言的讲解服务。
三、发展创新:培育“非遗+”新业态,推动非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尊重非遗基本内涵、弘扬非遗当代价值,加大非遗资源二次开发力度,培育“非遗+”新业态。一是探索“非遗+服装”。举办东莞非遗服装设计大赛,将东莞全市32个镇街的非遗元素植入到时装之中,并在“广东时装周”专场亮相,开创广东非遗时装秀之先河,并获得省优秀案例。二是打响“非遗+美食”。依托《寻味东莞》纪录片、“粤港澳非遗墟市”的广泛影响,推出东莞非遗购物节、腊味节等活动,大力展示展销约50个东莞非遗美食项目,打响了高埗矮仔肠、道滘裹蒸粽等东莞传统非遗美食品牌。三是推动“非遗+文创”。在全省率先举办了2届全市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成功推出首款国家非遗项目“千角灯”金属立体拼图,入选广东非遗“十佳新造物”,并在全球发行,成为东莞文创的爆款产品。四是发展“非遗+旅游”。与万江共建“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赋能乡村振兴;推出“寮步莞香文化之旅”等非遗旅游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推动“非遗+研学”,发布7条非遗研学游线路与 6条精品水乡文旅路径,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东莞非遗,正以创新性的举措,立体生动的面貌,不断浸润到市民的生活和各行各业中。重视非遗、创新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东莞人民的文化自觉,并日益成为东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接下来,东莞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贯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不断促进非遗融入当下市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