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的佛山年轻人:有人跑步入场,有人视而不见
佛山+ 2024-10-10 09:27:54

近期,A股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据Wind数据统计,在9月24日至27日,A股总市值从74.98万亿元一下跃升到84.86万亿元,相当于市值增加了大约10万亿。如果平均分摊到每位股民头上,每个人差不多赚了4.7万元。

在这场A股的狂欢中,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加入其中,为A股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怀揣着对股市的憧憬,纷纷开设账户,希望能够享受到股市上涨带来的收益。

但是,股市毕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有人赚就一定有人赔,就像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水下往往暗流涌动。

有人把股市当成了一个可以快速暴富的“赌场”,也有人时刻铭记“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至理名言。

在股市这场零和博弈当中,佛山+客户端记者采访了三位股市中的年轻人,了解他们的股市众生相。

以下是他们的口述:

00后市民庄先生——“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我一直是个保守派,认为存钱是第一位的,只有稳健理财才是保障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最近频繁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都在宣扬身边这波高歌猛进的势头,于是就跃跃欲试,想要抓住这波牛市历练一下自己,9月就在同花顺上正式开通账户,来一场人生的股市“必修课”。

第一次炒股,经验不是特别多,很多规则还不清楚,这段时间也在恶补知识。从知乎、B站、小红书各种渠道去学习股票知识,还在抖音直播上看股票讲解。同时也会去看书,但是不局限于炒股类的书籍,身边亲戚告诉我因为如果只看炒股的书,那肯定会落套里,看书越杂越好,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看到世界的更多观点。

对于股票,我比较看好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科技股板块,因为这些领域不仅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它们也得到了国家政策、市场的支持,觉得前景可观。

但是我并没有长期炒股的打算,有句话我觉得很对,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短期可能可以大赚,但是不离开牌桌迟早会还回去。”

我觉得我没有赚大钱的本领,只是想体验一下如何炒股,毕竟是击鼓传花的游戏,所以我只准备了2000元来炒股,2000元能赚多少是多少,全亏了也不心疼。

账户总收益图。/受访者供图

90后市民杜先生——“杠杆是毒药,永远不要碰。”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绝不会碰杠杆。

2020年教培行业开始整顿,我失业了,工作了几年攒了一点闲钱,为了不坐吃山空,就带着本金15万元去股市折腾一下。

老韭菜都说新手都有幸运光环,这话确实不错,刚入股市的我买了五粮液这只股票,很快就小赚了一点。于是我就每日看行情、看走势、蹲论坛,看各路高手的分析,憧憬着买入一个大牛股,实现职业自由。

在第一个月内我买入了不同的股票,至今都还记得这几只股票的名字:同力水泥,牧原股份,千禾味业,买入卖出折腾几回月末账户盈利一万多元。

小试牛刀尝到甜头的我,膨胀了,感觉到了金融市场的友善,幻想成为巴菲特指日可待。心想这手里要是有更多本金,那不是要赚更多、更快实现财富自由?

在股友交流群里,了解到配资这个方法,迫不及待的找到一个配资的公司,加了两倍杠杆,把可操作资金提升到了45万元。

很快,我就领略到了金融市场的冷酷无情。在加了杠杆后,盈亏都是乘以3了,原本只能赚1000,现在可以赚3000。同样,亏损也同比例增长了。

在配资以后的两三个月里,因为忍受不了亏损,不断地割肉换仓,本金越来越少,亏损越来越大。最终账户被强制平仓,归零离场。

回头看,在股市仅仅半年时间,我就已经挥霍了工作3年存下来的资金。

最近股市又涨起来了,看了看我曾经买过的股票,如果当初没有加杠杆被强制平仓,有些已经回本,有些甚至还盈利了。我可能还会炒股,只是再也不会加杠杆了,杠杆是毒药,我永远不会再碰了。

00后市民陈先生——“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牛市里疯狂的大有人在,但是我是相对冷静的那种。

这两年看到身边不少朋友去炒股,在这波牛市当中,朋友圈也有很多人也开始赶热潮,甚至有人口嗨“已经把房子抵押进场了,还来得及么?”

也有听说all in的,甚至还有借贷上杠杆的,这么疯狂的情况就是因为总会有人相信“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我平时会关注一些股市动态,财经资讯,但是我不喜欢炒股,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炒股需要一定的资金,而我暂时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还有一个我始终认为股市与赌博有相似之处。

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比喻我觉得很贴切,股市就像一个免费的自助餐餐厅,大家都跑进去吃,吃到了就是赚到。但是这个餐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关门,所有的成本都由最后被关着的那批人承担,而现实就是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那“被关着”的那批人。

我相对来说是个保守派,未来如果我有100万可能会考虑入股市,但是也不会全部配置进去,

对我来说,“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投资的基本原则。

我大概会花10万元炒股,剩下的钱选择更稳妥的方式,例如存20万元到余额宝里面,可以灵活取用,60万元选择银行定期,做到稳中求进,10万元购买短债基金。

文字:记者 刘祖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