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新征程”特刊| 长歌奋进铸辉煌 砥砺前行谱华章
东莞+ 2024-09-30 00:10:39

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莞邑大地发生沧桑巨变。东莞从一个传统农业县蝶变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制造名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站上了GDP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新起点。

75年来,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东莞的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东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动东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

■东莞市区地标建筑群

经济大跨越

昔日传统农业县

蝶变“双万”新东莞

75年风雨兼程,东莞从一个农业县跨越式发展为“国际制造名城”,正向着新型工业化迈进。

回望75年前,东莞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改革开放的号角,吹来发展的春风。东莞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成为一片投资热土,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纷至沓来。东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发展制造业,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是对20世纪90年代东莞制造的生动概括。当时,以IT制造业为代表的“东莞制造”享誉全球。

东莞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家具制造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化工制造业等四个特色产业。

“世界工厂”的美誉响彻海内外。据统计,全球每10双鞋、每5件毛衣,就有1件产自东莞,全球玩具30%也产自东莞,10多种IT产品占据国际市场10%-30%份额,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可以在东莞找到相配套的行业和产品。

2009年,东莞开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

随着华为加注东莞,OPPO、vivo迅速崛起,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万亿元。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给东莞原始创新注入强劲活力。东莞逐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成为东莞的城市特色。

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产业立新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突破1000亿元,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速发展。

目前东莞拥有超过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1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形成了百、千、万亿级的集群发展梯队。2023年,全市R&D投入达4.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一个颇具规模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75年砥砺奋进,东莞书写了自己的发展奇迹,成功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成为全国第十五座“双万”城市。

1949年,东莞的GDP仅为2.61亿元。1978年为6.1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GDP突破1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12年突破5000亿元。每10年都实现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从2017年开始,东莞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大台阶,并在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

城乡大变样

城市颜值持续刷靓

城乡环境日益改善

在东莞城市的原点——莞城,圳头城中村改造即将启动连片拆除。火炼树社区改造正如火如荼,即将诞生一个现代化新社区。

在老莞人的记忆里,75年前东莞的中心区只有莞城西正路一带。

新世纪初,东莞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一个崭新的东莞中心城区拔地而起。市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市图书馆、玉兰大剧院等有序坐落在中心广场。

鸿福路口周边,地标建筑不断崛起,从环球经贸中心到民盈国贸城,不断刷新东莞城市天际线。

2019年,水涧头村拆迁启动,东莞国际商务区加快建设。如今,中心公园一期已经启用,众多工地吊塔林立,高楼大厦拔节向上。

“双万”东莞要实现城市面貌再提升,经济发展再跨越,城中村改造是推不掉、逃不脱的历史责任。当前,东莞已明确集中力量攻坚10个整村改造项目,加快推进5个整治提升类重点项目,分批分类推进35个现代化产业园区项目。

东莞国际商务区旁,一条东莞大道既是东莞城市颜值的亮丽名片,也是东莞交通骨架的重要组成。

东莞的交通网络,给城市颜值增添内涵。1987年,东莞各镇街全部通公路。1994年,广深高速试通车。1997年虎门大桥建成。

进入新世纪,东莞开始构筑“一小时生活圈”。2000年9月东莞大道开建。此后,环城路、莞深高速、龙林高速、常虎高速、沿江高速等相继通车。2019年,南沙大桥通车。如今,广深、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已开工。完善的公路网络,为城市发展输送动力。

东莞轨道交通日新月异。2011年虎门高铁站投入使用,东莞进入高铁时代。2016年,轨道交通2号线投入使用,东莞迈入“地铁时代”。莞惠城际、广深港高铁、穗深城际、佛莞城际相继开通,东莞南站建成使用。轨道交通1号线等项目加速推进。轨道上的东莞,全面融入大湾区一体化交通体系。

再把目光转向镇村。东莞的镇不是一般的镇,东莞的村也不是一般的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东莞的镇村经济发展迅速,但镇村面貌“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随着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工作推进,东莞镇村的面貌持续改善。

人居环境是东莞最突出的短板。东莞坚持规划先行,明确不同地区的环境整治重点,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狠抓环卫保洁,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拆治兴”并举推进城中村改造。

东莞聚焦“山上造林”“镇村绿化”,开足马力推动乡村绿化。今年,计划完成林分优化1万亩,打造口袋公园160个,新增不少于1000个“四小园”,选树3000个“美丽庭院”典型户。目前,镇村绿化、美丽庭院等人居环境“六大专项”行动成效明显。

近年来,东莞还相继打响治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创建无废城市。昔日臭水沟,如今鱼儿游。东莞蓝、生态绿,成为东莞的动人色彩。

民生大改善

交出民生幸福答卷

发展成果群众共享

75年来,东莞人民的收入持续提高。1978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48元;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8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65元。

改革开放以来,天南海北的人汇聚东莞干事创业。东莞的人口从1978年的111万户籍人口,增长到2021年的常住人口达到1053.7万人。

75年来,东莞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东莞连续多年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近年来,围绕“学位、医疗床位、停车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等“民生五个位”,交出一张张幸福答卷。

教育是百年大计。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教育扩容提质,2021年新增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5.5万个,2022年新增7.9万个,2023年新增6.72万个。

东莞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打造统一挂号预约平台,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去年,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全市新增医疗床位1290张,全市医疗总床位超3.5万张。

东莞的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领域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如,打破城乡界限,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和农村全覆盖。

东莞已基本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去年全市养老总床位7374张,“长者饭堂”日均服务超4000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全省就业大市,东莞坚持以更有力的就业优先政策、更精准的就业服务措施推动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

东莞汽车保有量居全省第二,停车位缺口较大。东莞把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品质交通千日攻坚,2021年建成10个重点停车示范项目,累计新增8.73万个停车位。2023年新增10.7万个,今年计划新增不少于8万个。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东莞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助力提升城市精神文明水平。

21世纪初,东莞实施文化新城战略,兴建了东莞图书馆、玉兰大剧院等文化设施。2010年,东莞提出建设“文化名城”,基本建成全覆盖、高效能、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东莞整体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出七大文化、四张名片、“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体设施等建设体系。

“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名片不断擦亮。东莞记忆首开区、市博物馆新馆去年正式开工。火柴盒、生态露营节、篮球城市文化节等潮流品牌向“新”而行。“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城市产业IP打响,“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荣获全国唯一“中国潮玩之都”称号,潮玩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成果群众共享,东莞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改革大作为

激荡澎湃内生动力

跑马争先勇立潮头

75年来,东莞一路乘风破浪,靠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莞历届党委政府接续奋斗、艰辛探索,东莞各界仁人志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新时代以来,东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双万”新起点。党的二十大以来,东莞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75年来,东莞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离不开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诞生,全国公路桥梁“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的先河在东莞开创,全国首个全面推开商事制度改革的城市是东莞,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在东莞落地……一批批、一个个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东莞改革品牌,是东莞敢为天下先的最好佐证。

风正扬帆,征途如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

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发出了东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东莞全面对标对表中央顶层设计,大力传承弘扬东莞改革传统,敢为人先、跑马争先,努力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东莞将牢牢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牵引,以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深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以更大力度加快产业立新柱,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推动国资国企在全市发展中承担更大责任。深化“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坚持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发展不断焕发新气象、展现新面貌。完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推动投融资和拓空间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东莞将以民生社会领域改革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健全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和法治体系。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东莞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领导,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当改革的参与者贡献者,形成创新充分涌流、改革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东莞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争分夺秒、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东莞力量。

文字:首席记者 林朝丰 图片:记者 陈帆 制图:乔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