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见|在历史中提纯城市精神!《东莞传》的出版填补了东莞传记文学空白
东莞+ 2024-09-22 22:00:08

近十年来“城市传”这种新的文体逐渐在全世界兴起,国内也逐渐出现了《北京传》《上海传》《广州传》《成都传》《潮州传》等,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东莞同样不落后于人——由知名作家詹谷丰、文史学者李炳球合著的《东莞传》近日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东莞传》是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提前规划立项,并进行多次论证,后历时两年完成。该著作洋洋洒洒700多页,以文学的手法全面立体呈现了1949年之前的东莞历史和面貌,并以更广阔、高远的视野为东莞寻找城市精神内核,进而探索这座城市的持续运转理由。

为城市立传,厚重且深远

千年莞邑,人杰地灵。其历史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是镶嵌在岭南大地的一粒明珠。目前的考古发现,东莞最早有人类活动是在新石器时期。其中距今有超过5000年历史的有位于南城胜和社区的蚝岗遗址和企石镇江边村的万福庵遗址,距今超过4000年历史的,有石排镇龙眼岗贝丘遗址,以及诸多距今超过3500年历史的史前村落遗址和其他遗址,都是明证。

就建城史而言,亦越千载。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置东莞郡,咸和六年(331年)立宝安县。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宝安为东莞。后经历历朝历代的开发和发展,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且颇富地方特色。特别是独具魅力的历史先贤,众多的古遗址、古建筑、非遗项目,独特的地方风物与习俗等,使得东莞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蕴含城市性格和精神的遗存,却如珍珠般散落在大地和典籍上,一直没有人能用一根绳索将他们串起来,完整呈现在读者眼前,直到日前出版的《东莞传》问世才填补了这一空白。

清代东莞县城图(嘉庆《东莞县志》卷首)

《东莞传》从东莞白垩纪时期考古发现说起,从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方面讲述了东莞的得名由来、城市建设发展、物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商贸的兴旺繁荣、历代先贤的事迹精神、文脉治学的传承创新、浴血抗击外来侵略者、矢志投身革命振兴中华等重大事件及进程,展现了东莞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及发展历程,进而探究了东莞的城市精神内核。

该作品史料翔实、文笔质朴、行文流畅,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对草根民众生活的细述,既有对先贤个体的描摹,又有对民众群像的刻画,较为生动地展现了1949年以前东莞的历史和面貌。《潮州传》作者黄国钦评论其为“将东莞城市的历史和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展现莞邑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结绳以记事,缀珠以璀璨

如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东莞传》责编、著名作家汪泉在《文艺报》刊发的评论文章《如何写出一个城市的“精气神”——由城市传记写作热潮说起》中所言,城市传记需要在信史的基础上使用文学手段来发掘、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这种塑造不是凭空捏造,是对这座城市的某一类素材进行大量的提纯,进而发现其精神内核;定义是建立在对这座城市的某些方面的重新溯源、发掘、归纳和下结论。为此,要深入挖掘城市的精神内核,需要进行历史的考察。特别是捕捉和发现其不同时期的精微变化,并加以提纯。

从《东莞传》的构思逻辑和内容选择看,本书以时间为“绳”,一开始便从考古入手,将时间拉到史前时代,以具体文物为描述对象,展现出时空的广阔和视野的开阔。接着围绕“皇权下的版图”,综述了东莞立县、建城、版图变化、城池变迁等,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城市历史大纲”。然后以“绳结”的形式,在文物、人物、典籍、文脉风物、民情、历史事件等板块,精选最具东莞特色和最能反映东莞城市精神的书写对象,展开书写。最后又以《结束语:回到1276》对东莞历史和城市精神进行高度提炼。

全书以总分总为构架,以“结绳”的方式,将一粒粒珍珠缀于其上,并展开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整部书具有广阔的视野,亦有丰富的细节,既有高度精神概括,亦有典型案例解读,既有严谨丰富的史实,又有丰富的趣味性和文学性,能引起了广大读者和作家的关注,方便于传播城市历史文脉。

其中的人物是本书的重点和特色,十分典型。比如南宋理学家李用在宋亡后浮海东洋,践行“不食元粟,不葬元土”誓言的事迹,反映了延续千年的“超越清白守节上升到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高度”的东莞精神。

编录《东莞诗录》的爱国诗人张其淦亦如是,以诗绵延东莞文脉,曾引用李用事迹分析东莞历代遗民的清者精神,为东莞会馆作对联:孤忠曾督蓟辽师,问前朝,柱石何人,赫赫大将军,足显山川聚灵秀;伟烈犹思东莞伯,愿后辈,风霜炼骨,茫茫新世界,好凭时势造英雄。

这副对联无意中成了东莞历史的写照。

写作方法独特,文字表达新颖

城市传记不是简单的“史”,而重在“传”,是属于文学作品中的非虚构体裁。这就意味着它不是“简史”,也不是历史传记,而是用现代的写作手段,以非虚构方式,对城市进行再塑造、再定义。

就“史”而言,《东莞传》的作者詹谷丰来莞三十多年,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他接触了杨宝霖、邓慕尧、李炳球、陈梓英等东莞学者和文化人,逐渐了解并爱上东莞文史,并与2005年开启了“东莞先贤和历史文化”系列散文创作,出版了多部著作。他对待历史散文的创作十分严谨,动笔之前,每个人物都要进行漫长时间地研究,阅读大量文史资料,做大量的笔记,再经过严密的构思,才会开始动笔写作。尤其是《半元社稷半明臣》《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这两部书,所书写历史时空不断拓展,更是为《东莞传》的创作提供的充分的积累。

现为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李炳球更是本土文史学者,为本书在捕捉独具东莞城市精神的历史、人物、素材,以及对史实把关上提供了强大助力。《东莞传》书中是想象是引用都交代清晰,书末尾更是以学术规范的形式附列了127本参考著作,也可以窥见其历史研究之一斑。

就“传”而言,詹谷丰延续了其新散文的写法,在“信史”的基础上,每一篇文章围绕一对象,切口小而精准,视角独特,文字细腻,文笔厚重,故事波澜起伏,有较高的文学品格。特别是其融合了小说、诗歌等各种文体写法于一路写法,开阖自然,想象严谨合理,行文当止则止,给人想象和启发。

汪泉表示,《东莞传》透过无数史料,用富有哲思的文字构建出东莞城市和东莞人历经的沧桑。作者带领读者穿越历史,让读者在墨香犹存的沉醉中追寻历史发展轨迹,感悟先贤的家国情怀,领略风俗独特魅力,“穿阅”书香千年底蕴,邂逅风景古韵旖旎,真切感受到东莞千年文脉的欣喜……透过作者笔下的东莞历史人物故事,然能给予今人以无限思考。

文字:沈汉炎 图片:活动方供图 戴浩光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