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东莞市教育局启动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计划连续三年,每年遴选10名优秀教师、校(园)长作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旨在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素养厚实、教书育人能力突出的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2024年,在第40个教师节之际,东莞第三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名单出炉。东莞日报特别推出“领军人才”系列报道,一起来领略2024年东莞市第三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的风采吧!

“职业教育必须落实好两个服务,即服务人的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是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党委书记江学斌的教育理想,更是他31年教育路的坚守和践行。
深耕职业教育31年,拥有20年校级领导任职经历的江学斌,是东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参与创建了3所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牵头拟定的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方案被认定为“广东样本”。不仅如此,他关注职业教育如何为教师、学生、社会创造真实而持久的价值,在职业教育文化设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德育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维度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深耕教学 开创中职职业素养课程
职业教育肩负着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的使命。31年前,从踏上职业教育教师岗的那一刻起,江学斌就有了强烈的信念:要为职业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让自己的学生都能在人生路上傍技不彷徨,前行路有光。
诺言不轻许,脚步亦不停。从此,江学斌一头扎进了职业教育这份事业里。彼时,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远不及现在,从家长到学生,很多人对职业教育都有着“偏见”,但江学斌却一门心思边教学边思考如何让职业教育以及选择职业教育的孩子们被认可。

文化课、专业课,校企合作……每一项教学任务,江学斌都深入研究。尤其是校企合作中,他深刻认识到,教与学都不能只懂技术,“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与职业素养。”江学斌说,这需要课程支撑,但如果不了解企业、行业所需,就很难开发出相关课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是培养无缝对接产业、企业技能人才的最好路径。”
2007年,江学斌担任当时塘厦理工学校(现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副校长,主导引入了联想全国校企合作项目。在引入企业课程和参加企业讲师培训的时候,他敏锐地捕捉到企业不仅关注员工的专业技能,更关注其职业态度,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
为此,他力主与企业合作开发面向中职的职业素养课程,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此举填补了当时职业教育对于软性技能培养的空白。此项目2010年在全市推广,2011年7月经《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2012年来自全国120多所职业学校2000多人次来校参访取经,并在北京、上海、四川、河南等多省市推广。
该项目亦获得广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探索产教融合 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从主导引入联想、用友等大型企业开展“岗位定向、专班培养”合作模式引领东莞职业教育校企合之路,江学斌就在探索校企的“双向奔赴”。他认为,产教结合的基础是“产品”,即必须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中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教师才能教出真水平。
2012年,调任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校长后,江学斌结合当地中小型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师的需要,创造性在学校成立时尚设计中心,与企业合作培养服装设计人才。5年来,时尚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服装设计样板近5000份,直接经济价值过亿元,为企业培养超过300名设计师,有力地支撑起虎门服装产业。他提出的“四段八页”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中职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这两项产教融合项目亦获得广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2021年8月江学斌又履新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部署。江学斌紧抓政策机遇,先后与长安当地企业成立数控产业学院、高精密机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解决教育部提出的“升学与就业并重”的问题,他创造性提出“中高企”三方协同培养,解决三二分段培养缺少抓手的问题。2023年,他申报了东莞市改革攻坚揭榜项目“中高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在全国中职学校率先提出中高企共育先进制造行业现场工程师,该项目获评年度优秀,而现场工程师培养成为东莞市2024年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引领教师成长 推动莞邑良师发展
作为校领导,江学斌一直关注教师的成长。在塘厦理工时期,他对职业素养教师团队建设颇为关注,多次亲自指导,并提出这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支撑平台。在他的引领下,从东莞走出了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班主任工作专家阳海华老师,以及新一批广东省百千万培养对象、第三批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李茂才校长,首届全国中职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深圳市优秀教师张日威。

担任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校长期间,江学斌提出了“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服务社会”的办学使命。他认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他开展了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标准研究,提出了“四有”“五师”“三于”的师德、师能、师风标准。“四有”师德标准:心中有爱、肩上有责、目中有人、头上有戒;“五师”师能标准:教师、技师、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职业规划师;“三于”师风标准:业精于勤、图大于细、律已于严。同时他总结了教师提升五大途径:培训学习、科研赋能、项目实践、平台支撑、思考写作。他先后担任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育家型培养对象工作站主持人,为东莞市培养了4名直属学校校长、4名市直属学校校级领导、2名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养对象、国家“万人计划”名师,省级名师及市级名师名班主任多人。
为促使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江学斌提出了教师成长三大创新行动:大学习、大健身、大比武。为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他成立了学校后备干部培养班,通过培训学习、跟岗锻炼、项目实操来提升教师管理能力。为促进新教师顺利成长,他组织成立新教师成长沙龙,培养他们学习的态度、内省的意识与合作成长的精神。
服务学生与产业,践行职业教育使命
江学斌认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始终高度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引领东莞涌现出诸多优秀教育人才,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声誉的班主任工作专家阳海华老师,新一批广东省百千万培养对象、第三批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李茂才校长,获首届全国中职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的深圳市优秀教师张日威。

为推动更多教师持续进步,他开展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标准研究,提出“四有”“五师”“三于”的师德、师能、师风标准,总结了教师提升的五大途径,即培训学习、科研赋能、项目实践、平台支撑、思考写作。他先后担任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教育家型培养对象工作站主持人,为东莞市培养了4名直属学校校长、4名市直属学校校级领导、2名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养对象、国家“万人计划”名师以及省级名师和市级名师名班主任等多人。
此外,江学斌大力推广办学经验,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和东西协作等国家重大战略,托管新疆图木舒克职业学校。他多次应邀为广东省校长研修班学员授课,接纳广东省校长资格班、高级研修班以及清远市校长后备干部班、贵州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等众多学员跟岗学习。为一体化解决教育、产业、人才问题,他提出面向铜仁地区的“种子计划”,联合铜仁学生、东莞企业和职业教育三方,从培育人才的种子到培育产业的种子,将其作为职教帮扶重点项目积极推进。
获评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后,江学斌表示,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路上的一名老兵,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学生技能成才、人生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