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读城|无限城门
东莞+ 2024-09-19 21:00:10

东莞一直流传着“千年东莞,根在莞城”的说法。从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改名东莞,县城迁至莞城旧城后,莞城开始成为有城墙、护城河守护的县城,千百年来一直是东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特别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东莞扩大、加固了原有城墙,并在东西南北分别建设和阳、迎恩、崇德、镇海四座城门遥相呼应,成为抵御倭寇、防洪护民的重要建筑。600多年来,这围古城墙历经多次涅槃重生,与百姓互为守望,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200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20周年时举行了建城1250年庆典,宣布莞城为东莞“城市原点”,仅存的迎恩门(西城楼)成为东莞文化起源的象征和城市精神的图腾。

展览现场 东莞日报记者赵浛锐 摄

来莞十年,我曾经多次邂逅西城楼,也熟知其背后历史,却常常熟视无睹。这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2亿来莞者一样:西城楼好比家人,我们习惯了它的存在,但一离开便会思念。因此,人们每每说起东莞,回忆始终绕不开西城楼。

这个突然的领悟,正源于在东莞市文联文艺空间开展的“无限城门”摄影展。本土青年摄影师刘中,以西城楼为切入点,分《城楼记》《阡陌昼》《斑斓夜》《风土记》四个章节,采取“1+N”的图文展示方式,让观众从新的、多元的视角看见不同时空的城楼之美、东莞之美,感受不一样的东莞记忆。

展览海报

看着照片中的斑斓光影,看着城门内外的人间烟火,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文脉的呼唤,更感动于这历经岁月沧桑和硝烟洗礼的珍贵遗存,终于得到了“疗养”,焕发了新生,融入了当下新潮的都市繁华之中。

睹今思古,触景生情,不知不觉逸兴遄飞。遥想600多年前,南海卫指挥常懿主持的那次城墙扩建、巩固,不管对当时还是对现在,都是高瞻远瞩的。那时倭寇虽尚未成气候,却时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东莞原有的城墙不过是沿袭自唐代的一段低矮土墙,一旦出现有组织的大股倭寇,这样的“摆设”难以担负起军事防御任务。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常懿行事作风雷厉风行,一年之内工程便完全竣工。城墙长1299丈、高2.5丈、厚3.5丈。每隔30丈,设有一警铺,共有40个,并筑有雉堞2031个,配以四大城门环护东莞城,形成铁桶般的守备屏障。城楼外设有作战用的敌楼和一条长1350丈、阔3丈、深3丈5尺的战壕(壕上吊桥3座,石桥1座)。城内城外互相接应,形成一个完备、科学的军用工事。

让人佩服的是,常懿虽为武人,却颇为关注民生,城墙的设计也注意到了百姓生活需求——这无疑让东莞城墙多了人情味。当时的涌河从南向北,横穿整座东莞城,为此城墙上设有水池二处、水门一处,方便到涌上讨生计的船工、渔民进城。夏天一旦遇到洪水,城墙则成了防洪工程,军民把城门用沙包堵上,城里就可保不会遭淹。就这样西城楼和其他兄弟城楼一起,每天骄傲地挺起胸膛,日出则敞,看市井民聚民散;日落则闭,守四方百姓安康。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此后数百年间,朝代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东莞城墙也经历了岁月沧桑、战火洗礼,多次损坏与重修,旧记忆的剥离与新故事的衍生交织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历经战火的东莞城墙只剩下西城楼和为数不多的残墙。好在,东莞人民懂得感恩,也难忘守望相助的记忆。1959年,为保护古迹,东莞县政府对西城楼进行了重修和改建,仿北京天安门城楼重修二层。改建后的西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宽26米、高16米、通进深14米,砖石木结构。城楼上,原本用来防御的雉堞也被改为方便群众登高赏景的栏杆。

新世纪以来,西城楼也历经三次重修,特别是2018年年初那次,20多名文物修复工程师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修缮工程。竣工时正逢新春佳节,西城楼这位老人如同穿上新衣服,与东莞市民一起庆祝新春佳节。它红墙绿瓦,画梁彩柱,飞檐斗拱焕然一新,雄伟壮观,一下子成为人们的摄影模特。

东莞本土青年摄影师刘中

生于东莞虎门的刘中,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莞城居住18年,曾担任莞城宣传报道组组长、《莞城报》执行主编,现供职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十余年来,他常常背着相机,记录城市表情,每每路过西城楼,便能感受源自126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自信,享受来自定格美好瞬间的怡然自得。特别是2018年新城楼重修,刘中躬逢其盛。

如今的西城楼,红粉石楼基为明代筑城原物,上部瓦顶取材于原莞城资福寺大雄宝殿。红墙、绿瓦,是无数莞人的色彩印记;迎恩、资福,是无数莞人的美好愿望;城内、城外,是无数莞人的生活轨迹。四十载时代弄潮,人来人往,去留无常。人们从“东莞东”入莞,从不曾错过“西城西”,因为它是这座城市喧闹与静谧、激情与温柔、快意与热泪的源代码,是这座城市的原点。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从“城市原点”出发,刘中行走于老城街巷,穿梭于新城闹市,沉迷于阡陌白昼里的市井之气,陶醉于斑斓星夜里的万家灯火。在无数次按下快门后,一幅幅时空切片写下一首首城市诗篇跃然纸上,他从中精选集纳为这个叫“无限城门”的摄影展。

我想,“无限”,是因为历史的记忆浓缩其中,现世的乡愁安放其上,未来的期许寄寓其内:这里有千百年的守护,御敌寇,阻水患,守护一城人民安宁;这里有敞开的怀抱,通内外,繁商贸,怀抱多元文脉赓续;这里还有无法割舍的遇见,数修缮,焕新彩,遇见无数朝夕相伴……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无限”,是因为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人与城的故事在这里书写。从这里走出去的莞人,通达四海,扬名内外;从这里回归的游子,如归慈怀,得以抚慰。而刘中,作为与之相遇、相知的光影捕手,一直在试图用镜头,用一次次按快门的动作,定格它的阴晴冷暖,捕捉它的不舍昼夜,记录城门内外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追溯城市原点之下绵延赓续的历史文脉,以一图胜千言的艺术追求,去发掘其无限精彩。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无限”,是因为在改革开放桥头堡、国际制造名城的东莞,“无限城门”摄影展不仅记录下了一个文艺青年的东莞行迹,也必将勾起改革开放40多年来,2亿多来莞人员的青春记忆和情感共鸣,编织成浩浩如海的“东莞故事”——一个伟大时代的奋斗史诗,衍生出未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无限”,还因为“无限城门”摄影展是东莞市文联“东莞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扶持项目成果展示的首个展览。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打造好“东莞文艺新实力”,扶持东莞文艺新势力,东莞文艺事业同样有无限的锦绣华章!

展览现场刘中导赏作品 东莞日报记者赵浛锐 摄

回顾西城楼的前世今生,让人感慨万千。它记载着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战争和苦难,也历经了古城从旧社会到新时代的涅槃与焕新,还见证了东莞从传统农业县到新兴国际制造名城这一“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的恢宏和荣耀,更时刻静静倾听了像我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2亿分之一”的喜怒与哀乐。

展览作品 刘中 摄

站在西城楼上环顾,左手边是莞城文化广场,金色《凤凰台》雕塑呈飘然旋转态,“凤凰台上金鸡叫”旧景如在眼前。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与西城楼相得益彰。尤其晚上,在西城楼默默注视下,城市霓虹交映,市民扶老携幼沉浸在城楼前这片欢乐海洋的盛况,时常让我想起儿时夏夜,爷爷摇扇乘凉,笑看膝下儿孙嬉闹的场景。

西城楼左后侧则是市桥路、向阳路一带,有商业街、文创园、电影院和文化周末剧场等,是老莞城的商业文娱中心。每逢佳节,更是车水马龙、喜气洋洋,为这座古城楼增添亮丽色彩。

展览现场 东莞日报记者赵浛锐 摄

如果再从西城楼正前方张望,还能看到清末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以及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东莞文学艺术院(文联大楼)、“东莞记忆”首开区项目等等。这些“东莞文化之花”灼灼其华,与西城楼遥相辉映。

我想,在东莞文化荟萃之地举办“无限城门”摄影展,何尝不是一位新时代青年对西城楼,对东莞历史文脉,对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无限”致敬,何尝不彰显这座城市在探索文艺新质生产力,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的“无限”可能和精彩。

展览现场 东莞日报记者赵浛锐 摄
文字:沈汉炎 图片:赵浛锐 刘中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