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优先选择东莞是深入考量的结果
东莞+ 2024-08-09 21:19:52

陈涛,《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文学博士,著有《山中岁月》《在群山之间》。作品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获冰心散文奖,华语青年作家奖,三毛散文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等。主编有《中国青春文学典藏书系》《灯盏》《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等。

8月9日上午,东莞市文联二楼礼堂济济一堂。数百名来自全市各镇街(园区)的作家、文学爱好者一早就前来抢位,等待着一场文学的相遇。随后《直播、佚作与生活——当下文学的三个词语》主题讲座如期而遇,《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围绕“直播”“佚作”“生活”这三个共同构成了当下文学的关键词,与现场观众一起探索文学的新传播形式,佚作的发现与重新评价,直播和佚作对文学生活的影响;在展现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和活力的同时,探讨当代青年创作新时代的精品力作的方法和路径。

讲座过程中,陈涛以质朴、诚挚的语言,实实在在地分享了他对文学外部加持与内部艺术的讲解,让来者收获了满满的干货。因此整个现场,除了时不时的掌声和会心一笑外,大多是安静的聆听,观众或静静地在笔记本上作记录,或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讲台,直到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才引发了热闹的举手“抢麦”热潮。

重视外部:融入时代,进入文学新赛道

讲座中,陈涛先从年初《人民文学》《收获》分别在“与辉同行”直播带货所产生的巨大反响这一典型案例展开,探讨新质生产力在文学领域的生动实践,这包括文学直播在内的新时代生产、传播方式打破已有路径的尝试,以及如何让更多好作品出世,如何让“新时代文学”内涵丰富起来,等等。

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对当下的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也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传播力即影响力,当代文学必须融入现代生产方式。”陈涛表示,年初的两场文学直播的成功,其意义是让更多的人明白,文学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它也提醒了我们,包括直播、影视、动漫在内的现代传播方式,不仅对当代文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延展,甚至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赛道。这不仅能让更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被读者看见,也能缝合当代文学与读者脱节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的很多作家一定要有一个思维,文学不能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中,只注重创作,忽视传播,尤其是现代手段传播。”陈涛表示,作家不仅仅要考虑文学的内部(作品本身),还要考虑文学外部的事情,当下我们很多读者表示许多文学作品看不懂,这一方面不乏有的作家沉迷于创作技巧的缘故,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作家不善于或不敢于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而造成这么多年来的文学发展,读者的参与不足,与当下文学脱节。

“在互联网面前,我们也常常会感到无助和无奈,因为融入互联网不仅需要意识,更需要能力。但于公于私,我们的作家有责任有义务为当代文学寻找到它的读者,才能让文学的花园百花齐放、长盛不衰。”

精修内部:给生活开药方留下文学之光

谈完直播这个“文学的外部”后,陈涛重点谈及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最为关心的“文学的内部”——文学的“创作艺术”问题。他从今年首次由《人民文学》杂志刊载的、柳青在1953年动笔写的长篇《在旷野里》切入,围绕该佚作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柳青身上体现的人民作家的品格和精神,探讨这部作品“七十年不过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为当代青年如何创作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提供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解读。

讲座中,陈涛详细分析了《在旷野里》中的符合生活逻辑、人物角色的众多细节,以及通过柳青的故事,解读其作品为何富有“生活”的原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融入。“对于写作人来说,在我们的创作上,在我们的这个文学之路上,这个‘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陈涛表示,柳青70年前写的东西到现在来依然有可能是价值,其核心秘诀在于把生活放在第一位。

“我们的作家有三个学校,首先是生活,第二是政治(正确),第三是艺术。”陈涛在探讨文学不过时的核心要素时,强调了作家及其作品要直面生活,因为“作家是给生活开药方的人”。“柳青这部九万多字的小长篇,我阅读的好几遍。他不管是在人物塑造,还是在故事叙述,带给人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宽容。”

“文学是与人为善的艺术,创作要学会让现实与生活和解。”在讲座提问环节,陈涛还举例了曾经审读过的一篇高中生的小说,分享了他给该小作者的建议:作家不能一味的批判,而是要有见地的批判,要给自己,给读者,给生活留一道光。“我们的生活总难免会走进隧道,但作家要让人们知道,是隧道就会有出口。给黑暗留一道光,就是留一个希望。”

对话:立足过往深挖东莞生活,开启个人文学创作新局

东莞日报:昨天“中国作家第一村”《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揭牌暨“人民阅卷”东莞行活动在樟木头镇举行,您再次莅临东莞参加文学活动。能否谈谈您对东莞文学的印象,以及《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在东莞落户的意义?

陈涛:在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设立《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这是《人民文学》杂志社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块“《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牌子,也是《人民文学》走进人民的一个具体、重要的举措,不仅对《人民文学》具有开创性意义,也将与广东作家尤其东莞作家和新时代文学产生一种化合的力量,共同推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之所以选择在东莞,在樟木头镇落户,是经过长期调研和深入考量的结果。东莞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尤其樟木头镇这个“中国作家第一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文坛的一个广受关注的现象,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此外,东莞的桥头、长安等其他镇街(园区)同样都有着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有着较强的文学传统和实力,所以我们就把东莞列入了一个优先考虑的地方。

东莞日报:东莞文联及下属协会一直很注重组织建设,基本建成了市、镇、村(社区)三级网络体系,除了2010年设立的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外,比较典型的还有2016年在企石镇江边村设立的全省首个村级文联(全国首歌古村落村级文联)等。对此您怎么看,对东莞文联及其协会如何发挥组织优势,发展好地方文化、文学有什么建议?

陈涛:你说的这个现象不仅仅是我们东莞,放眼整个广东,这类的组织化程度都是非常高的。东莞能够到村(社区)设立文联、作协(作家村)组织,将组织下沉到最基层之中,建设文艺之家、文学之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和必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基层有很多的文艺、文学爱好者,对文艺和文学的那种渴望是非常巨大的,非常强烈的。但他们没有特别好的机会去感受文艺、文学的魅力,接触到比较好的文艺、文学资源。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组织,从省级到地市级到县级再到村级,就能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文艺、文学生态,能够更有利于我们这些文艺、文学爱好者。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去感受文艺、文学的魅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能被发现被看见。

东莞日报: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类似直播这类的新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国际制造业名城,吸引了五湖四海大量的人员来莞工作生活。那么东莞的作者,尤其外来作者如何扬长避短,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个人精品力作?

陈涛:东莞的作家中确实有很多是“外地人”,但我觉得这个倒不是一个问题。这个不仅仅是东莞,因为广东等沿海省市的很多作家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其实作家不管以前祖籍在哪里,关键是他生活在哪里。如果他来到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有感情,对广东、东莞有深情,就能写出表达这个地方文学精神、文学气质的作品,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还需要他们进一步挖掘独特的个人经验。他们没有从小生活在东莞的生活经验,就需要在借助自身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我们的东莞生活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挖局,更努力地开一个新局。这也是一个优势,即带着以往的不同的经验来看待我们东莞,来看待东莞的生活,他可能会创造出一种反倒能够比本地的作家更截然不同的作品来,与本地作家一起呈现百花齐放的效果,为东莞文学发展做出贡献。

延伸阅读: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

本次活动为“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活动之一,由东莞市文学艺术接联合会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协办,东莞市作家协会、樟木头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是东莞市文联打造的一项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通过邀请全国各地文艺名家来莞交流互动,涉及讲座、交流分享、采风、展览、调研、赛事等多种形式。旨在提升东莞本土文艺家的创作水平,强化东莞文艺发展规划和品牌构建,树立宣传东莞形象,助力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高质量发展。

其中“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邀请了陈履生、贺绍俊、霍俊明、蒋述卓、苏星、冀彦伟、蔡焕松、程向军、李耀林、金元浦、胡乐民、于同云、王苏、李群芳、王莉、梅昌胜、高宏存、李敬泽、梁凡、汪亓、潘鲁生等众多全国各领域文艺名家来莞讲座,涉及文学、诗歌、美术、书法、摄影、朗诵、陶艺、舞台演艺、文化志愿服务、元宇宙、文化思想、流行音乐、民间文艺等众多领域,主讲话题前沿、内容深入丰富,广受观众欢迎,社会影响巨大。

文字:记者 沈汉炎 图片:记者 李梦颖 视频:记者 李梦颖 编辑:戴浩光